記者 柴悅穎 通訊員 李彬
天天打游戲,連續打一年,這是病。今年初,世界衛生組織決定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寫入今年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中,自6月19日起生效。6月19日一早,看到這則消息的市民陳先生,帶著初二的兒子來到市七醫院求助,因為沉迷游戲,孩子已經一個學期沒上學了。
“之所以進行這樣的修訂,是因為全世界有大量的醫學數據表明,游戲成癮者腦部結構的改變,與毒品、酒精等物質成癮者相似。”6月19日一早,杭州市七醫院物質依賴病區主任盤圣明,接診了好幾位來門診咨詢的患者。
杭州市七醫院的物質依賴門診已開設多年,這兩年接診的網絡沉迷患者逐年增多。那么,怎樣才算游戲成癮?這些患者有什么特點?如何預防游戲成癮?
中學生沉迷游戲與父母反目
“醫生,拜托你想想辦法,讓他去上學。”陳先生的兒子小陳今年14歲,性格比較內向,上了初中后,換了一撥新同學,小陳與他們格格不入,喜歡的籃球也不打了,用父母買來的手機玩起了游戲。“我們上班,孩子就請病假在家打游戲。后來干脆逃學,天天捧著手機在家里看直播,被我們拿掉手機就大發脾氣。”
無獨有偶,高一男生貝貝也被父母帶到市七醫院。盤主任一問,孩子在杭州一所重高上學,當初中考成績排名全校前50位,開始寄宿后,開始偷偷玩起了游戲,如今成績已排名倒數。手機被老師沒收后,他還偷回來繼續玩,被學校警告處分。
在家人眼里,這兩個孩子都已網絡成癮,無計可施,但在市七醫院,醫生還曾遇到過更夸張的患者。
“曾有位少了一根手指的爸爸,帶著孩子來門診求助。我們一問,爸爸的手指竟是被兒子剁掉的!”盤主任說。當時正值高考復習備考階段,男孩突然迷上了一款手游,連上課都忍不住摸出手機來搶裝備、做任務,天天熬夜練級。父母威脅要沒收手機,男孩威脅父母不去參加高考。沒轍的父母最后決定:幫孩子打游戲。
原本以為快速沖到60級滿級,孩子就能安心備考了。爸爸陪著兒子買點卡、買裝備,任務眼看就完成了。萬萬沒想到,高考前一個月,游戲竟更新到了120級,男孩又深陷其中。和父母大吵一架后,他用刀剁掉了爸爸的一根手指。
長期高強度玩游戲可改變大腦結構
孩子有了手機、電腦后沉迷網游,不惜與父母反目甚至反社會,這樣的案例絕不在少數。市七醫院物質依賴門診,去年接診了2599人次,沉迷網絡游戲的患者不少,且逐年增多,僅昨天半天門診,盤主任就接診了四五位小患者。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被正式確診為游戲成癮。
世界衛生組織對游戲成癮的癥狀進行了嚴格歸納,只有無法控制地打電玩、越來越經常將電玩置于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后果也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且相關行為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但癥狀嚴重的患者,確診前的觀察期可相應縮短。
“許多人放假時通宵打幾天游戲,假期結束隨即恢復正常的工作學習,這只能算是游戲過度。我們目前接診的這些患者,也屬于網絡沉迷,而不能簡單歸為網絡成癮。”潘主任說,大家都知道毒品、酒精成癮,會影響大腦的精神活動。游戲雖為非物質依賴,但全世界已有大量的醫學研究數據表明,它對大腦結構的影響,與其他物質成癮者相似,明知有害而不能自控。長期高強度玩游戲,負責控制和決策能力的大腦前額葉會出現供血不足,導致自我控制能力越來越差。“有的孩子半夜醒來突然想玩手游,聽到或看到與網絡相關的東西就異常興奮,這在醫學上叫病理性記憶。”
“網絡成癮后,會像毒品成癮一樣反復發作,因此要及早踩剎車。此外,整天刷手機、看視頻,在網絡上花費時間過長,放不下手機的人,都應該求助醫生。”盤主任說,購物成癮、追星成癮也是病,但目前這方面研究還不多。
戶外運動是預防網絡成癮的一劑良藥
柳葉刀醫學雜志曾發表過一篇論文:網絡成癮的病人中,很大一部分可伴有多動癥、情緒問題、雙相情感障礙等。
“有位患者告訴我,除了游戲,沒什么能讓他感覺快樂。”盤主任做了個統計,沉迷網游的患者,許多人性格內向,缺乏父母陪伴,或是生長在父母離異、暴力的家庭中。“游戲成癮,是因為它會給人帶來美好感、愉悅感。在戒除網癮的過程中,父母要學著多陪伴孩子,改善親子關系。”
門診中,沉迷網絡的大部分患者是中學生和大學生,缺少父母的監管,特別容易失控。盤主任曾收治過一位患者,通宵打游戲后精神崩潰,出現了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輕微的網絡沉迷,父母要和孩子好好溝通,進行心理疏導。如果因為玩游戲影響到了情緒和睡眠,必要時需要使用情緒穩定劑和幫助睡眠的藥物,來配合心理干預。”盤主任提醒,增加戶外運動也是一劑良藥,它可以幫助身體分泌內啡肽,使人愉悅。(柴悅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