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質羽絨產品被曝光
通常來說,用于制作羽絨服等羽絨產品的高品質羽絨來自鴨或鵝的頸部、胸部等位置。然而,為進一步壓縮生產成本,有些不良商家會將填充物替換為價格更低的劣質絨,甚至雞毛、聚酯纖維、棉花等成分,以此牟取高額利潤。
如今的直播電商平臺,正是羽絨產品以次充好問題泛濫的重災區。在直播間內,主播拉開羽絨被拉鏈,對著鏡頭展示被殼內填充的高品質羽絨,但消費者收到的產品里卻塞著貨不對板的“飛絲”。還有一些商家在羽絨制品的成分標識上做起文章,或是利用消費者對相關標準的不了解“打擦邊球”,或是直接提供完全虛假的水洗標、吊牌甚至檢測報告。據了解,這些假標識不僅可以從采購商處成批購買,成本還非常低,一套僅需1至2元。
“充一條90%羽絨被的成本價大約是800元,但充‘高絲’只要400元,有人賣600多元,有人賣800多元,也有人賣1000多元。”在央視《財經調查》發布的曝光視頻中,不良羽絨被的加工商坦言。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近日也出現了不少類似的投訴案例。例如,11月3日,有消費者稱自己在某電商平臺購買了一件羽絨服,賣家稱填充物為90%白鴨絨,拿到手后發現填充物其實是“絲綿”,并且商家也承認了造假事實。
買羽絨留心這些陷阱
依據 GB/T 17685-2016《羽絨羽毛》國家標準,標稱值為“絨子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產品才可稱為“羽絨”。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羽絨產品造假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水洗標“玩文字游戲”,如在本應標注重量單位的“充絨量”處標注“90%”,或是執行標準標注GB/T 14272-2011羽絨服舊國標,下方卻出現了“絨子含量”這種新國標的要求參數;另一種則是采用正確的水洗標,但填充物實則與標簽完全不符。面對第一種情況,消費者可以多了解羽絨制品相關標準方面的知識,在看到不規范或“一眼假”的標簽時,能及時對其進行辨別;面對第二種情況,消費者就要在購買前大致掌握行情,自行匹配合適的價格。
那么,如何知道一款羽絨產品的售價到底合不合適?經營羽絨產品的商家朱先生列舉了一個粗略的計算公式,如今年90%白鴨絨的價格為每噸50萬至55萬元,取中間值后即每公斤525元,該數值乘以一件羽絨服的羽絨克重即可得到其羽絨成本。同時,每件羽絨服還要再加上40元至80元的面輔料成本和50元至110元的加工費。除此之外,從生產到銷售,房租、水電、工人工資等基礎成本和運費、包裝等運營成本,以及平臺扣點、平臺推流費等支出都需要考慮在內。如果是知名品牌,還需要考慮到品牌溢價。
“從成本來說,200元以內基本不太可能買到質量特別好的羽絨服。”朱先生說。
相關部門開展整治行動
因為自己的產品主要通過線上渠道進行銷售,所以在朱先生看來,如今電商平臺劣質、假冒羽絨產品泛濫的情況,與平臺的比價機制有一定關系。
“價格低,流量就大,但是低價沒有利潤,商家要虧本,只能通過造假賺錢。羽絨服是一個造假非常方便的類目,因為填充在里面的羽絨,消費者是很少會拆開來看的。”朱先生說,劣質和假冒羽絨服的泛濫,正逐漸擠壓優質羽絨服的銷售空間。
對商家而言,造假的成本非常低。在生產、出廠、上架平臺等一系列流程中,相關部門對產品的抽查力度還不夠大,致使劣質和假冒羽絨產品不斷流入市場;即使抽檢不合格導致關店,部分商家也會“明年換個店鋪繼續賣”,并不會付出太多代價。
對消費者而言,舉報商家也是一件麻煩事,很少有消費者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把買到的假冒產品拿去送檢,再拿著檢測報告去投訴商家,大多數人的做法還是“退了就算了”。
據了解,近日相關部門已迅速開展整治行動。11月25日,江蘇南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情況通報表示,針對南通市有關羽絨被經營主體網銷產品存在以“絲”代“絨”等情況,市、區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屬地公安部門連夜進行現場檢查,針對相關經營主體的違法行為,已采取固定證據、查封扣押、立案查處等執法措施。同日,江西九江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對相關違法企業采取了抽樣檢查、扣押、立案查處等執法措施。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