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9月5日以來,中國期貨業協會第六次會員大會、2023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相繼舉行,期間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中國共上市期貨期權品種121個,較2018年底增加60個;目前已有46個商品、股指期貨及期權產品面向QFII/R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開放交易。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中國期貨市場近些年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市場運行質量、機構服務能力等方面需提高完善,還要采取措施積極推動期貨市場和行業高質量發展。
(相關資料圖)
市場結構明顯優化
在9月5日舉行的中國期貨業協會第六次會員大會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過去5年,我國期貨市場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市場結構明顯優化。
品種體系不斷豐富。品種結構上,由過去以商品期貨品種為主向商品金融并行、期貨期權并重轉變。品種覆蓋面上,已經全面覆蓋農業、工業產業的初級、中間、終端產品。特別是依托中國完整產業鏈特征,發掘上市PTA、燃料油、塑料等重要產業鏈的中間產品期貨品種,與中國完整產業體系相匹配。上月,歐線集裝箱航運指數成功上市,填補了中國商品期貨領域的一個空白。
市場規模穩步增長。2022年,期貨市場總成交量67.7億手,成交額534.9萬億元,與2018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23%和154%。今年上半年,全市場交易量和持倉量保持顯著增長態勢。8月初,中國期貨市場總資金突破1.8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交易者結構持續優化。今年上半年,全市場機構投資者成交量占比為46.3%,較2018年同期上升了25.6%。今年6月底,全市場機構投資者持倉量和客戶權益占比分別為70.3%和70.9%。特別是產業客戶參與度穩步提升。6月底,產業客戶持倉占比提升至31.5%,A股上市公司套期保值參與率由2013年的6.5%提高到了22.9%。
服務實體經濟作用凸顯
期貨市場與實物現貨市場直接相聯。根據最新期貨品種功能評估,目前期貨市場期現相關性在90%以上的品種共40個,銅、玉米、棉花、黃大豆一號等品種期現價格相關性在95%以上。
“期貨市場具有天然的跨市場、跨行業、跨區域、跨虛實屬性和特點。”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安青松說,多年來,期貨市場已經形成服務實體經濟的特色業務模式:創立并穩步擴大“保險+期貨”模式,構建農業補貼、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的聯動機制,將農產品市場風險向期貨市場轉移;推進期現融合深化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通過設立期貨風險管理公司,創新開展倉單服務、基差貿易、含權貿易、場外衍生品等風險管理業務,有效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
證監會數據顯示,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進一步凸顯。2021年至今,期貨風險管理公司通過期現業務累計服務實體企業8.3萬家次,其中,累計服務中小微企業5.7萬家次、服務上市公司7524家次。
在“保險+期貨”服務“三農”方面,安青松介紹,2016年以來共有73家期貨公司通過“保險+期貨”金融支農模式,為生豬、玉米、蘋果、天然橡膠等18個涉農品種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累計承保貨值1346.1億元。項目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224個縣,覆蓋農戶538.7萬戶次。
優化開放型品種業務布局
在持續發展中,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加快推進。9月8日,方星海在2023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上介紹,隨著期貨和衍生品法的發布實施和相關配套規章規范的不斷完善,期貨市場法治體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成,圍繞交易所跨境業務合作、外資機構準入、境外客戶管理等開放關鍵領域,配套制度安排逐漸完善,為雙向開放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化、規范化制度保障,有效提升了期貨市場開放的力度和速度。
論壇上發布的數據顯示,以原油期貨上市為起點,中國期貨市場已有24個品種相繼實現對外開放,近期上市的集裝箱運價指數期貨實現了服務類品種開放的突破。境外機構參與方面,隨著開放品種范圍不斷擴大,境外客戶參與數量持續增加,以鄭商所品種為例,目前已有60余個QFII/RQFII機構參與,境外客戶遍及23個國家地區。國際價格影響力方面,以原油、PTA等為代表的重點開放品種已成為跨境貿易定價的重要參考和基準。
談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方星海表示,將持續優化開放型品種業務布局,推出更多特定品種,穩步拓寬QFII/RQFII的投資范圍,不斷深化交易所跨境業務合作,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積極探索更加多元化的開放路徑。優化完善開放條件下的制度規則,為境外客戶參與中國期貨市場提供更加便利友好的環境等。
標簽: 經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