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車補貼退坡,以及燃油車購置稅政策告一段落之后,國內的車市格局似乎開始進入下一階段。即,20萬元以內的燃油車開始讓價保市場,而新能源車則在加速下沉。從數據上來看,今年前五個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在15-20萬元這一價位區間的新車銷量,已經十分接近燃油車。但在這一大勢背后,另一項數據則顯得更為驚人。那便是在所有細分價格區間中,35-40萬元價位的新能源乘用車,漲幅最為夸張,同比幾乎實現翻2倍水平。有錢人難道都跑去買新能源車了嗎?豪華燃油車的生命力,比普通家用燃油車還要丟失得更快嗎?
首先,35萬元以上的價位,在國內已經基本沒啥爭議地屬于豪華車范疇之內的。常規的普通合資品牌,只有極個別特殊單品能夠摸到這一價格線。而就算是傳統豪華品牌,大部分A級入門產品其實都還達不到這個水平。但從今年前五個月的銷量數據來看,其實從30萬元以上價位來劃分,無論是新能源車還是燃油車,都是呈現的普漲狀態。單獨以35-40萬元區間來看,不僅新能源車漲幅夸張,燃油車在這一價位的漲幅,也僅次于50萬元以上的產品。
當然,光看漲幅不看基數,也是“耍流氓”。但有意思的地方也在這里,今年前五個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新車市場占有率剛超過四分之一,也就是說燃油車仍然是消費主力。但在35-40萬元級別的市場,今年同期新能源車的銷量基數,已經達到了約40萬輛水平,居然可以明顯超過燃油車。這也是眾多價格細分中,唯一一個新能源車超過燃油車的板塊。其次在體量上也能較為接近的則是30-35萬元,以及正在迅速下沉的15-20萬元價格區間。
(資料圖)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出推論。首先,在大眾消費市場一片激烈競爭的背景下,豪華車領域,無論是什么能源結構,其市場表現都要相對滋潤。所以并不能說燃油豪華車就失去了市場活力。但是,豪華新能源車的“雪球”毫無疑問已經被滾了起來。不僅市場基數已經趕上,甚至反超。夸張的增幅甚至意味著,在被調侃為普通人天花板的“大眾豪華”領域,新能源車將會迅速拉開與燃油車的差距。即便是站在整個市場的維度,考慮到新能源車整體的增幅,以及10萬元級別以內的新能源車在今年呈現大幅下滑的背景。預計新能源車的整體客單價亦有著較大幅度的提升。
正如前面幾乎沒有爭議地將35萬元以上價位納入豪華車范疇,除非普通品牌產品能夠通過極強或極為特殊的產品力站在這個價位。否則品牌號召力與產品力的結合,將是豪華車領域不變的主旋律。但在新能源車的沖擊下,傳統燃油豪華車在產品力角度能夠講故事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少。
以BBA等一線豪華品牌為例,在最為核心的三大件領域,奧迪的EA888,甚至還有寶馬的B48發動機,說一句“老驥伏櫪”似乎也不算過分。奔馳的M254算是年輕,但從奔馳近年來對于發動機的“刷機”效率來看,每一代都在朝著電氣化(插混)格局,大踏步前進。至于三者與變速箱的匹配以及特點,也已經被車友們如數家珍。總之,在三大件部分,即便BBA已經做到了行業內的獨一檔,但旗下“走量款”車型,也已經很難帶來大的新鮮感刺激。更不用說,以上這些早就在模塊化的設計與生產中,失去了獨特性的包裹。至于性能上與新能源的差距,就已經無需贅言了。
而在核心技術之外,豪華車領域同樣重視的NVH、做工用料、功能配置等方面。同級別的新能源車要么可以做到移植,甚至在包括NVH在內的維度,還能繼續實現降維打擊。特別以“新貴”身份參與角逐的中國品牌為例,更智能且接地氣的智能車機系統,更激進的駕駛輔助功能。以及諸如刀片電池、800V超充、激光雷達應用等等,在新能源領域樹立起的全新護城河,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使用場景上的新鮮感。
當然,品牌號召力也是豪華車領域不容忽視的存在。雖然即便是燃油豪華車的市場也在增長,但在新格局下,其頭部效應也在日趨強化。以今年5月份的銷量情況來看,單月銷量突破6萬輛的豪華品牌,僅有奔馳、寶馬、奧迪。傳統二線豪華品牌的凱迪拉克、沃爾沃與雷克薩斯,三個品牌相加也不到5萬臺。而特斯拉、理想為主的新勢力品牌,已經在單月銷量上明顯甩開了這些二線豪華品牌。
并且銷量數據還不算最有含金量的存在。還是以特斯拉、理想等新勢力品牌為例,其經營模式決定了終端價格部分的彈性極低。而沃爾沃、凱迪拉克等傳統二線豪華品牌,一向是終端優惠大戶。就連傳統一線BBA的奧迪,其終端優惠力度也開始直逼二線豪華。而“自降身份”的辦法不僅適用于燃油車,在傳統豪華品牌的新能源車中,也相當有效。以寶馬i3與寶馬iX3為例,5月份兩款車的總銷量接近8千臺水平。再比如奔馳新上市的EQE SUV,其定價已經與自身燃油車價格體系出現倒掛。
前面也聊到了,現階段無論是什么能源結構,在豪華車領域的整體大盤都是呈現上漲的趨勢。落腳到傳統豪華品牌,便意味著它們可以通過燃油車部分的表現,向新能源轉型方面“輸血”。這也是同級別新崛起的中國汽車品牌所不具備的優勢。同時,傳統豪華品牌在新能源技術上的追趕,也在逐步蠶食新晉競品的先發優勢。對它們而言,最大的敵人或許只是時間?
其實也不盡然,可以看到這種“兩頭吃”的從容,越來越僅限于頭部車企。諸如曾經有“保值神話”的雷克薩斯已經墮入凡間,總是納入BBA系列討論的奧迪亦在勉勵支持。雖然在大勢下,面對20萬元以內激烈爭奪的環境,35萬元以上的豪華車領域似乎是一片和諧。但從能源結構來劃分,新能源車在產品力、新鮮度等方面賦予了這個級別所需要的更多附加值,自然也收獲了更多增量。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時代的大浪落在具體的車企上,也只能說是冷暖自知。傳統豪華品牌的逐漸轉身自然增加了市場的激烈程度。而這個過程中,一批我們曾經無比熟悉的品牌,也正在面臨掉隊的風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