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 李潔瓊
暑假即將結束,博物館熱度仍然不減。
打開社交媒體,搜索“博物館”這個關鍵詞,能找到很多相關信息。與之一起登上熱搜榜的,是另一個熱門詞條“研學游”。這個暑假,“博物館研學”火了。數據顯示,今年暑假,博物館研學產品訂單暴增235%。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走進博物館,到處都是青少年的身影。當我們欣喜于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時,也從相關話題討論中注意到“博物館研學熱”背后的一些問題。網友們提醒:“千萬別讓好好的博物館研學熱變了味?!?/p>
人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部分商家擠占公共資源的營利行為,使“博物館研學熱”因“蹭”而變味。
作為公益性文化場所,大部分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這份“免費的午餐”不僅公眾歡迎,顯然也受到部分商家的垂涎。據報道,有研學團推出的故宮“私享團”,一次收費開價高達1000元。不僅如此,還有旅行社、研學團“蹭”起了熱門博物館、展覽的流量,將“直播間”直接搬進了展廳,售賣博物館講解、研學項目等產品……盡情發揮其“蹭”技。
當然,說到“蹭”,少不了無孔不入的“黃牛”。向來哪里有熱度就去哪里的“黃?!?,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份“免費的午餐”。被“黃?!卑鼑牟┪镳^,原本免費入園的南京中山陵收費30元、南京博物院50元-80元、陜西歷史博物館120元-130元、蘇州博物館130元……免費開放變成有償參觀,加重了游客的經濟負擔,還干擾了博物館的正常運營。
除了“蹭”,還有一個“鬧”字,讓博物館和公眾不勝其煩。這個“鬧”,既指表面上的喧嘩吵鬧,比如孩子穿梭打鬧、“講師”聲嘶力竭等,讓靜謐優雅的文化場館變成了喧鬧的“菜市場”,不但影響廣大游客的參觀體驗,甚至有可能造成安全隱患;也指一些研學游成了熱鬧的觀光旅游,無“研”無“學”只有“游”。有參觀者反映,在博物館看到研學團學生們排排坐,不觀展不看文物,卻低頭玩手機;有些“講師”講解歷史知識不嚴謹、不準確、不科學,給學生們灌輸了一肚子“野史八卦”,不僅誤人子弟,還造成對歷史文化的曲解、對公共資源的濫用。
“博物館熱”因“蹭”因“鬧”而變味,一些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研學游,不僅增加參加者的家庭負擔,還給孩子的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本來美好的“博物館研學熱”,被這一“蹭”一“鬧”,失了真研真學的本色。
暑假即將結束,暑期“博物館熱”也將告一段落。但相關部門、博物館、學校、市場機構、家長們等需要鄭重對待一些新的課題:研學游研的價值與游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更好維持住這份熱衷和認同?“博物館研學”的質量、價格到底誰來管、怎么管?研學游的“游”和“學”如何平衡?熱門博物館“一票難求”的問題如何破解?等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充滿厚重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博物館與嗷嗷待哺的莘莘學子相遇,碰撞出的應當是知識的火花。讓學生們“乘興而來,滿載而歸”,才是真正的“博物館研學”。
來源:新華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