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課本中的新聞作品影響了幾代人,那么,什么樣的新聞能成為課文?20日,在廣州的南國書香節現場,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新書發布會暨“什么樣的新聞能成為課文?”圓桌沙龍舉辦。與會嘉賓回憶了人教版語文教材中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新聞作品,把現場觀眾拉回了學生時代的語文記憶。
20日,南國書香節現場,梁衡(中)講述新聞背后的故事。活動方供圖
國家新聞出版署原副署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梁衡介紹,先后有《晉祠》《青山不老》《壺口瀑布》等10篇作品入選不同時期的人教版語文教材。
“一般認為,‘新聞是易碎品’,這是記者的苦惱,同時也是一種挑戰。一篇新聞作品能進入教材,成為可供廣大師生學習的課文,是對作品的肯定,也是對作者的鼓勵,為這篇新聞作品重新注入了活力?!绷汉庵v述了入選教材的新聞作品的故事,他表示,“為無名者立傳,為隱身者傳名”的新聞理想,也會在更多的年輕人手中傳承下去。
張維燕(右)與朱于國(左)介紹《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一書?;顒臃焦﹫D
作為《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的策劃及主編之一,《中國記者》雜志執行總編輯張維燕為現場的讀者講述了《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的編創背景:為了更好地研究和留存經典新聞作品在70余年新中國教材建設史中的參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新華社研究院《中國記者》雜志一起策劃了《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
編輯梳理了歷套語文教材,精選38篇作為課文的新聞作品,還原老教材的頁面。書中有超過200幅珍貴的教材封面及課文頁面圖片。《中國記者》雜志采訪了相關作者和人物,探尋這些新聞作品是如何寫成的,講述這些作品背后的精彩故事。
嘉賓為現場觀眾簽名寄語?;顒臃焦﹫D
“教材要求有相對穩定性,便于教師備課教學;教材需要有經典性,要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教材也要體現時代性,與當代生活接壤?!比嗣窠逃霭嫔绺笨偩庉嬛煊趪f,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新聞作品,選入教材,不僅要求其語言規范、準確,表述形象生動,更要求其思想深邃,立場堅實,價值觀正確,給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以良好的引導和培養?!墩n文背后的新聞故事》把這樣的理想和目標集中地呈現了出來。(記者鄧瑞璇)
來源:新華社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