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者 孫自法)作為中國古代東胡族的后裔,發源于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北段的拓跋鮮卑,對中國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發揮重要作用,并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作出歷史性貢獻,其相關歷史、考古研究一直備受關注。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歷史與考古系列學術研討會(八)8月18日至19日在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舉行,呼倫貝爾學院民族歷史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民族歷史文化研究院常務副主任梁云教授作專題報告并接受記者采訪表示,拓跋鮮卑建政的北魏實現中國歷史上草原地區和農耕地區的首次統一,結束了中國古代北方長期混戰割據的局面,為隋朝統一奠定基礎?!按筇剖⑹乐猿霈F,離不開拓跋鮮卑人的努力和貢獻。孝文帝改革使拓跋鮮卑深深地融入到以漢族為多數的各民族之中,為中華民族補充了新鮮血液”。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歷史與考古系列學術研討會上,梁云教授作專題報告。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攝
梁云教授介紹說,發祥于大興安嶺北段的拓跋鮮卑本身就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即拓跋先世來到呼倫貝爾草原后,與匈奴、高車等族融合后形成新的部族——拓跋部;遷入呼和浩特平原、大同地區后,拓跋鮮卑與漢、鐵弗匈奴、高車、柔然以及鮮卑其他諸部進一步交往,尤其是遷都洛陽并進行漢化改革后,各民族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在交融中實現和諧共進。
她指出,脫胎于草原游牧區和中原農耕區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模式,游牧民族與漢民族在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方面有極大不同,物質領域的互相需求和文化生活領域的高度互補,也推動拓跋鮮卑與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劉宋、蕭齊、蕭梁等漢政權在多方面的交流交往交融。在全盛之前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拓跋鮮卑明智地通過穩定外部環境為自身強大爭取有利時機,采取包括派送質子、通使、互市、接受中原政權賞賜在內的方式,與實力強大的曹魏、西晉政權保持和平交流狀態。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歷史與考古系列學術研討會會場。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梁云教授表示,以北魏政權建立為分界線,拓跋鮮卑歷史包括建政前的拓跋部和建政后的北魏。拓跋部,學界習慣上稱之為早期拓跋鮮卑。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398年遷都平城,494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439年在拓跋燾領導下統一北方,結束了中國北方地區從公元4世紀開始持續達百余年的分裂割據狀態,隨著北魏的勢力強盛,西域諸國也遣使朝貢。從此,中國古代北方地區再未出現難以收拾的割據混亂局面,南北一統的趨勢快速形成。
她認為,拓跋鮮卑統治者接受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經濟制度,北魏頒布的均田制體現鮮卑文化與漢文化的雙重因素,是對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不僅促進了當時北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被之后的隋、唐兩代借鑒并完善,成為奠定唐朝盛世的經濟基礎。(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