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熊錦陽)“筑得東海平平哪,東海平平,東海萬丈驚人,萬丈驚人,大家的要用心,工完日,早回程,齊著力,莫留停,莫留停......”在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姚西村蓮文化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昌孟戲”代表性傳承人曾國林唱著孟戲經典劇目《長城記》。高腔演唱,一唱眾和,伴隨著鼓、鑼、鈸等打擊樂器的伴奏,一幕古代勞動人民艱辛修筑長城的場景躍然臺上。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昌孟戲代表性傳承人曾國林正在表演。熊錦陽攝
“我14歲就開始學習孟戲,師從曾德祺、曾貴云、曾正文三位老藝人。那時條件差,大家學孟戲完全是因為喜歡,而師傅教導我們也從不收一分錢,正是這些老師傅們的無私與堅守,才讓孟戲的魅力和韻味傳承至今?!睋鴩纸榻B,廣昌孟戲約起源于明萬歷年間,是一種以孟姜女哭長城為題材的戲曲,流行于廣昌縣境內,至今已傳承演出500余年,其唱腔是明代四大聲腔之首的海鹽腔遺響,被譽為“中國古代戲曲聲腔的活化石”。
廣昌孟戲屬曲牌體,多在后句的下半句幫腔,有“雜白混唱”的特點。其戲劇無論語音語調,都融入了江西廣昌地區的方言,曲調會由于演唱者的聲調、掌握程度有細微的變化,形成具有廣昌地方色彩的旋律,從而使曲調與環境結合的渾然天成,表現出只有廣昌地區所擁有的獨特的審美意蘊。
“學孟戲是一個很苦的過程,從入行開始,最基礎的基本功就要練兩年以上,每天雷打不動。而且每一出戲,每一句詞,都得反復推敲,只有真正融入角色之中才能掌握好語調感情。最開始我們80人學戲,僅僅一個月,留下的就只剩37人?!痹鴩指嬖V記者,孟戲是唱腔的藝術,“咿”“嗏”這種語氣詞作為襯詞在劇本中大量存在,而劇中的人物性格、劇情推進都得通過唱詞語氣來表現,再結合上廣昌地方方言俚語,使孟戲的唱腔更加豐滿的同時,也使戲曲與觀眾之間的審美產生一種熟悉的美感,讓觀眾更容易被帶入到故事情景中,跟隨主人公完成一次身臨其境的藝術體驗。
曾國林今年61歲,但在孟戲的舞臺上他已經演出了47年,“我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表演廣昌孟戲,這一演可真就演了一輩子。”曾國林打趣道。記者在見到曾國林時,他正在舞臺旁的化妝室,身著戲服,上著妝容,嘴里還在反復哼著唱詞,琢磨著劇中人的情感。
演員正在臺上表演廣昌孟戲經典劇目《三將軍議事》。熊錦陽攝
“孟戲的傳承發展十分曲折。”據曾國林介紹,因為歷史原因,廣昌孟戲的表演曾一度斷絕,曾出現幾十年無人演出,無人看戲的“空檔期”,演藝隊伍面臨嚴重老化、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等問題。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廣昌孟戲少年班正式成立,“我們招收了男女學員各18名,經過多年的專業培養,為廣昌孟戲傳承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p>
“不僅老一輩,現在很多孩子也非常喜歡孟戲?!痹鴩謱Υ耸指吲d,“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真心喜歡孟戲,孟戲才能真正地傳承發揚?!?018年起,孟戲走進了廣昌中學,而曾國林則成了孟戲特色文化課堂的指導老師,“每周我都會和孟戲班負責老師一起為孩子們上課,已經教學了5年。目前很多孩子都可以獨當一面,表演孟戲中的一些選段了,這也讓我看到了孟戲在新時代的新未來?!?/p>
“如今,廣昌孟戲在上級相關部門的幫扶下,已經走出廣昌、走向全國,多次參加省、市、縣里的重要演出活動。”曾國林說,“我將繼續把廣昌孟戲這一文化瑰寶傳承下去,讓廣昌孟戲這‘中國古代戲曲聲腔的活化石’成為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印記。”(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