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國內“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據媒體報道,河南博物院暑期每日接待量達1.2萬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近兩倍。杭州博物館7月16日入館人數超過1.28萬,創下建館以來單日最高客流量紀錄。不少博物館都出現入口處排起長隊、一票難求的熱鬧景象。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博物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同時,也有部分年輕人“打卡式觀展”的行為,在網絡上引發爭議和吐槽。
【資料圖】
“打卡式觀展”
8月1日,《雋永的異彩》俄羅斯美術作品展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開展,吸引了不少人前去觀展。南寧市民吳芳卻在觀展時,發生了不愉快的經歷。當時,她正駐足欣賞穆薩·穆薩耶夫的《高加索的婚禮》,突然一名打扮時髦的女生輕拍了一下她的肩,請她讓一下。原來是幾名年輕人想在畫前打卡留影。吳芳本想等她們迅速拍完后接著看展,可這幾名女生輪流拍完后,有人覺得沒拍好,又換個姿勢讓同伴繼續拍,其中一人還帶了好幾套衣服,要拍不同造型的組圖。見狀,吳芳只好移步去其他展區。
“之前,我參觀潘玉良畫展成都博物館站時,幾名年輕人在拍照時大聲討論,使原本安靜的展廳變得吵鬧,又或是長時間在一幅畫前擺姿勢,影響其他人觀展?!彼拇ǔ啥际忻窭畹け硎?,這類“打卡式觀展”的游客有個共性,就是我行我素,完全不考慮他人的感受,有時對保安的制止也置之不理。
“甚至還有人為了拍照效果而破壞展品?!睆V西大學研究生羅婕說,“比如有的人無視展品旁邊‘請勿觸碰’的標語,倚到用毛線編織的展品上拍照,結果導致展品被扯爛。”
羅婕認為,首先要尊重和保護好參展作品,“就像你搬了新家,大家很高興地來為你暖房,但留下了很多臟手印和腳印,會把一件原本很愉悅的事情變得糟心”。
打卡博物館成為新的流量密碼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楊紅的研究指出,年輕人“打卡式觀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網絡社交需求的推動,人們通常會追求現實生活中更加新鮮、有趣的場景和活動為自己的網絡虛擬社交提供素材,而“觀展”這種拍照好看、“短平快”的活動可以滿足這種需求;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對影像的過度依賴,導致人們無暇顧及其內容價值和社會意義。
朱倪萱是廣西大學的一名大三學生,前不久她與朋友一起去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參觀了“珠還合浦 歷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廣西巡展,其間兩人給彼此拍了許多照片,并分享到各自的社交媒體賬號上?!拔沂窃谏缃幻襟w上偶然刷到的這個展覽,感覺很出片,所以就來了,為此我還專門準備了相機。照片發到朋友圈后,評論區也有人問我展覽的具體地點。”朱倪萱說。
在社交媒體時代,獲取流量成為一些人打卡擺拍的目的。抖音發布的2023博物館數據報告顯示,在該短視頻平臺上,過去一年,博物館相關話題播放量同比增長165.97%,博物館相關話題分享量同比增長558.52%,共有196萬用戶發布446萬個視頻打卡博物館。發布與博物館相關的視頻儼然成為新的流量密碼。
在文明觀展中感受文化魅力
從策展方的角度來看,除了少部分展覽不允許拍照,大多數展覽都會在宣傳時突出“拍照”這一特點,以此來吸引受眾。鄭州OUTSIDER畫廊銷售總監明月認為,對于場館來說,不同穿搭、不同角度的擺拍是大部分藝術展覽開幕后的第二階段宣傳,幫助更多人了解展覽信息?!艾F在因為更多人的拍照分享,使看展由一小部分專業愛好者的行為變成大眾探店,讓參觀者變成了旅游者,讓展廳變成了景點,提高了藝術行業的營收,這也算是一件好事?!?/p>
對于年輕人熱衷于看展打卡擺拍這一現象,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燕敏認為,年輕人走進博物館看展,無論抱著怎樣的目的都值得鼓勵。在她看來,人們看展是基于對美的追求,在觀看的過程中可以提升自我審美、開闊眼界、培養美學意識,因此應該鼓勵而不是拘泥于形式,且觀展所帶來的沉浸式體驗感也遠大于對價值和內涵的理解。針對一些人不遵守看展禮儀、給他人帶來困擾的問題,燕敏提出了幾點建議:“不論是參觀博物館還是美術館或其他性質的展覽,首先要遵守場館規定,提前了解是否能拍照以及使用閃光燈。其次要適度拍照,不能妨礙他人正常觀展,更不能在館內大聲喧嘩或跑動。另外,館內工作人員也應加強引導和管理,規范觀展人的行為?!?/p>
臧晗驍是北華大學歷史專業的大三學生,曾參觀過青島、正定、邯鄲、沈陽等多個城市的博物館。他表示,自己最初看展是為了去打卡,但隨著看過的展覽越來越多,他逐漸掌握了如何欣賞文物以及如何分配看展時間的技巧,也更懂得了享受觀展本身帶來的樂趣。在他看來,年輕人首先要走進博物館,才能進一步養成良好的觀展習慣,感知展品背后的文化脈絡,“在與展品的親密接觸中,聆聽歷史的回聲,感受文化的魅力,這些都是其他娛樂方式所無法給予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實習生 劉昊宜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