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BMC生態學與演化》(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8日在線發表一篇中國科研人員主導完成的古生物學研究論文顯示,在中國發現的命名為“南漳湖北鱷”的一種古代海洋爬行動物化石,可能是類似于現代弓頭鯨或露脊鯨那樣的濾食動物。
這項研究結果為趨同進化(即在不同物種中獨立進化出了類似的特征)提供一個例證,也為了解此類古代爬行動物的進食行為帶來啟發。
濾食中的南漳湖北鱷生態復原圖(圖片來自程龍)。施普林格·自然供圖
該論文介紹,濾食是指動物在水中游走時通過篩網式方法濾取小型生物(如磷蝦或浮游生物)作為食物的行為。濾食性魚類(如姥鯊)利用腮從水中濾取食物,而濾食性鯨類則通過鯨須板過濾食物。此前鮮有證據表明中生代(2.52億-6600萬年前)的古代海洋爬行動物為濾食動物,因為化石記錄中沒有相應的特征。
論文通訊作者、武漢地質調查研究中心程龍和同事及合作者研究提出的證據表明,南漳湖北鱷作為一種可追溯至早三疊世(2.49-2.47億年前)的海洋爬行動物,實際上可能是一種類似現代須鯨的濾食動物。他們對在湖北省嘉陵江組(早三疊世)發現的兩個南漳湖北鱷新標本進行研究,其中一個標本從頭部到鎖骨保存完好,另一個標本則是幾乎完整的骨骼。研究人員將后者頭骨的形狀和尺寸與130個不同水生動物的頭骨進行比較,這些水生動物包括15種須鯨、52種齒鯨、23種海豹、14種鱷魚、25種鳥類以及鴨嘴獸。
論文作者稱,南漳湖北鱷的頭骨擁有一個特殊的沒有牙齒的吻部,頭骨上部的兩塊長骨形成一個狹窄的縫隙。該頭骨還有一對狹長的下頜,頭骨的上下頜前端均松散地連接在一起,以便它擴大口腔容納大口的海水。雖然化石標本中沒有須狀結構存在的證據,但他們注意到上顎(口腔頂部)邊緣有一列凹槽,表明這里可能存在過在濾食時發揮類似作用的軟組織。
論文作者總結表示,從南漳湖北鱷僵直的身體來看它可能是一種游速較慢的動物,這表明它的進食方式可能和弓頭鯨或露脊鯨類似,這兩種鯨都是在靠近海面的地方張大嘴游動以便從水中獲取食物。他們還補充說,在三疊紀的這個時期,激烈的食物競爭可能導致南漳湖北鱷發展出這種特殊的進食方式。(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