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自然界的一切開始從繁茂走向成熟,收獲的季節就要到來。這時,景色中還帶有些許夏意,卻在某片隨風飄落的樹葉中透露出一絲秋色。今日立秋,讓我們走進天津博物館,從文物中探尋初秋之美。
西漢玉蟬。
秋天寂靜曠遠,多姿多彩,是畫家眼里迷人的創作主題。天博館藏明代藍瑛的《溪山秋色圖》卷,畫末作者自署“癸丑新秋日,仿松雪溪山秋色圖兼大癡筆法。藍瑛”。“癸丑”為萬歷四十一年(1613),畫家時年29歲,是藍瑛傳世最早的山水圖作品之一。此圖右起大片水域,遠山濛濛,云氣蒸騰。中部山石突起,溪水蜿蜒從山間流過,坡石上零星分布著樹木。整幅畫面水墨飽滿,用淡墨淡彩渲染出一派澄明清潤的南國初秋景象,氣韻生動。此圖筆法簡清爽利,色彩濃淡相宜,具透明感。
(資料圖)
天博館藏明代蔣嵩的《秋江歸棹圖》軸,畫中遠山如黛,江面微微泛波,一葉小舟悠然浮在水面。船夫回頭張望,船尾一老者閑適地看書,任憑小舟在水中飄蕩。岸上有山石樹木,水邊有蘆葦叢叢,一派秋季的醉人風光。天博書畫研究部的李晶介紹:“畫面層次感很強,布局優美,遠山近水、山石、樹木、蘆葦搭配得相得益彰。內容豐富,意境簡淡,水墨厚重。山石兼皴帶染,筆墨滋潤?!?/p>
明代蔣嵩《秋江歸棹圖》軸
“立秋”不僅是重要的節氣,還是重要的歲時節日,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貼秋膘”、“咬秋”等習俗。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天博館藏清代瓜瓞綿延紋白玉盒,盒近橢圓形,蓋面雕刻瓜葉及飛碟紋。中國古代工藝品無論是繪制的平面紋飾,還是雕琢的立體圖案,都遵循“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規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瓜蝶紋取自“瓜瓞”的諧音,《詩經·大雅·綿》云:“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疏:“瓜之族類本有二種,大者曰瓜,小者曰瓞。”“瓞”與“蝶”諧音,“瓜蝶”即是“瓜瓞”。天博器物研究部副主任李君說:“瓜蝶紋象征子孫繁多、寓意家族興旺,常見于我國古代玉器、瓷器與木器中?!?/p>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起。古人認為蟬性高潔,與蓮一樣,也是出淤泥而不染之物。蟬從土壤中而生,于枝頭鳴叫,生生不息。蟬常常作為品質高尚、志向高遠的象征。
蟬是漢代玉器比較常見的一種題材。天博館藏西漢玉蟬,淡青色,質地細密光潤。蟬形為扁平狀,中間稍厚。頭部的雙目外凸成方棱形,正面刻出雙翅,尾和翅端呈三角形狀,腹部刻出足紋。線條堅挺利落,細弱發絲,形象逼真,結構準確。此蟬無鉆孔,當做專用的玉琀。
天津市檔案館宣傳部副主任楊仲達說:“在古代,立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和迎春、迎夏一樣,也有一系列的活動。據《禮記·月令》記載,在周代,‘立秋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于西郊’,即在西郊舉行盛大的迎秋儀式。這種祭祀活動經漢代一直延續到隋唐?!?/p>
來源:天津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