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非遺小巷到處充滿端午氣息 張暢 攝
(資料圖片)
題:探訪湖北秭歸非遺小巷:屈原故里端午情濃
作者 胡傳林 向曉暉
端午節臨近,記者21日走進湖北秭歸縣非遺小巷,有著千年歷史的屈原故里端午民俗在這里集中展現。
這條位于鬧市街道的小巷,只有百余米長,古香古色的門面房,在一把把艾草的裝扮下充滿了端午氣息。走進峽江竹編館,草編非遺傳承人羅光林正在趕制龍舟產品。擺放在醒目位置的是一艘用粽葉編織而成的龍舟,龍身形如柳葉,龍頭高高翹起,栩栩如生。香包、花瓶、昆蟲、手提包……體驗館內,還擺放著各種用草編成的手工藝品。
步入屈艾灸法館,濃濃的艾草香氣撲面而來。貨架上擺滿了艾柱、艾條、艾香、艾絨被、艾枕等由艾葉加工而成的小商品。店主介紹,傳統制艾工藝步驟可是有講究的,每年端午前后,進山采艾,晾曬陰干至八九成,陳放儲藏三年以上再使用。說話間,一個小姑娘前來購買香包?!拔錆h的姑姑回來過端午,我專門過來買兩個地方特產給表妹帶回去?!毙」媚镎f。
三閭刺繡館內,成為一邊忙著手中的針線活,一邊為游客講解刺繡技巧。這種古老的民間刺繡興起于漢代,在兩千多年的民間傳承中,以屈原出生地秭歸縣屈原鎮樂平里一帶最具特色,故而被稱為“三閭刺繡”。作為秭歸縣三閭刺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成為不僅帶出了上百名刺繡弟子,還將這種傳統工藝演變為文創商品,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三閭刺繡”館里學做刺繡 胡傳林 攝
小巷里,一家手工制作“發面粑粑”的店鋪頗受歡迎。今年46歲的店主王家富介紹,在秭歸,一年有三個“端午”:農歷五月初五是“頭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每逢“大端午”,出嫁的女兒都要回娘家過節,“發面粑粑”是必吃的端午美食之一。
非遺小巷體驗包粽子 張暢 攝
秭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彭暉介紹,屈原故里非遺小巷占地1500平方米,開設非遺展館15間,涵蓋屈原故里端午習俗、三閭刺繡、峽江草編等22項非遺項目,入駐傳承人30名。自2021年1月開市以來,非遺小巷通過舉辦文化活動組織傳承人對外交流、引入電商平臺推廣等方式,為非遺項目搭建了展示、交流平臺,2022年被評為“湖北省首批非遺特色街區”。(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