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光明時評】
作者:莫潔(媒體評論員)
開門見“書”,現場揮毫打招呼“破冰”;用時間跨度兩千年的書法故事串講中國大歷史;從古代著名碑帖中集字制成“名家點贊章”;將現場多人臨寫的《蘭亭集序》采用技術活化拼合成獨特的合寫版……近日,央視總臺傳統文化精品節目上新,將聚光燈對準了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中國書法,《中國書法大會》甫一開播,諸多令人驚艷的巧心細節就濺起不小的水花。
過去幾年,從詩詞、典籍再到非遺、曲藝等等,以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的綜藝節目持續俘獲幾乎各個年齡段的關注和喜愛。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毫不吝惜肯定與贊美,為這些節目打出超高評分,并多次將相關話題送上社交媒體熱門話題榜。珠玉在前,人們對“大會”系列上新之作也抱有更高的期待,期待能在這一趟書法藝術之旅中,領略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藝術和源遠流長的漢字發展史,獲得全新的體驗和美的感受。
宣介傳統文化的影視內容被熱追,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當下年輕人中持續升溫的傳統文化熱的一個側面和縮影。近年來,在博物館打卡成為人們旅游的優先級安排,“逛館”甚至被評為新年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著傳統服裝自信地行走街頭,儼然服飾新時尚;在短視頻平臺上,音樂戲曲、舞蹈雜技、古玩篆刻等也從來不缺少關注熱值,更有同好組成各種興趣小組,安放自己對傳統文化的那份熱愛……
仍有敬畏,但不再只是遠觀;仍存鑒賞門檻,但不再束之高閣。說來美妙,傳統文化就這樣融入更多年輕人的日常。雖然仍不同于古人的使用場景,但不妨礙人們從這種松弛與隨性中,享受傳統文化帶來的審美愉悅與思想啟發。
是什么讓傳統文化在年輕人中如此“燃”?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偏愛背后,正是堅定的文化自信。新一代年輕群體出生并成長于中國經濟快速騰飛的時代,中國體量與聲量的顯著提升,增強了他們的向心力和認同感,也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自信、開放和包容。成長于全球化語境中的“平視一代”,于開放的信息環境和開闊的視野中,鍛造了對美的感受力和鑒賞力。他們能以更平和從容的心態面對各種文化之美,也更能“參透”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他們對國潮、國風的追逐,是要展現自我的審美品位和生活態度,更是彰顯自我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也因此說,“國潮熱”是經濟現象,更是文化現象。
年輕人身體中的傳統文化基因“被喚醒”,還因為他們走近并接觸的傳統文化是“活”的,換句話說,是經過各種現代化演繹和創新轉化與創造的。沉浸式體驗和時尚化表達的傳統文化綜藝節目、數字技術賦能下的博物館“云游”、輻射品類愈加廣泛的各種文創、文博機構的各種“奇妙夜”活化探索……每一次這樣的創新嘗試,都是傳統與現代的一次碰撞與融通。審美元素是傳統的,而演繹視角和趣味是現代的;精神內核和價值是傳統的,其呼應的情緒與主題是當下的。歷史融入當下,傳統與現代共振,年輕人張開雙臂擁抱傳統文化,后者亦在這種創新創造中獲得更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輕人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忠實粉絲,受到傳統文化滋養的他們亦是創新表達并傳播傳統文化的主力軍。他們日益走近舞臺中央,用他們的創新思維挖掘傳統文化的魅力,以他們的審美趣味和數字素養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演繹,為文化傳承注入強勁活力。樂見這股文化傳承中的力量不斷壯大,樂見更多古韻現新生。期待青春共鳴激蕩起更多的文化回響!
來源:光明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