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樂節為核心的旅游形態受到年輕群體青睞
(資料圖片)
赴一場音樂節,邂逅一座城
閱讀提示
據統計,今年“五一”假期,全國有40多場音樂節舉行。成千上萬的樂迷奔向各個舉辦城市,也順勢帶火了當地的旅游市場。
為一場音樂節,奔赴一座城,在享受音樂狂歡的同時,收獲一段旅行時光。這正在成為一些年輕游客的選擇。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調研數據,今年“五一”假期,音樂節和演唱會項目帶動演出票房之外的交通、食宿等綜合消費規模超12億元。
“音樂節帶火的不只是音樂,也同樣帶火了當地旅游?!庇袠I內人士指出,如今各地越來越重視音樂節在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的價值。在一些城市,音樂節品牌已成為一張旅游新名片。
“音樂節+旅行”的雙重狂歡
26歲的肖曄是一名音樂愛好者,今年“五一”假期,他與朋友一起去了南京的咪豆音樂節。
追著音樂節去一座城市,已經成為肖曄的假期常態?!氨本?、上海、杭州、昆明、成都、青島……”他羅列著去過的城市。
“就像有人為了看‘輕軌穿樓’來重慶,我是為了看音樂節去遠方,目的不一樣而已?!毙险f,因音樂節赴一座城,在樂迷圈很常見。他告訴記者,這次去南京,一天參加音樂節,剩下4天全用來游玩,享受到了“音樂節+旅行”的雙重狂歡。
記者注意到,以音樂節為核心的旅游形態日益受到年輕群體青睞。據統計,今年“五一”假期,全國有40多場音樂節,成千上萬的樂迷奔向各個舉辦城市。
“很多火爆的音樂節,舉辦地周邊的酒店,‘五一’假期前就預訂滿了,需要提前很多天搶票。”肖曄說。
4月30日,記者在重慶歡樂谷演出現場見到,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游客早早來到景區,一邊游樂,一邊等待當晚演出的開場。據了解,由于音樂節帶來的熱度,從3月底一直到“五一”假期,該景區旅游熱度持續不減。
“早就想來重慶玩,恰好網上看到犀角音樂節的海報,有我喜歡的樂隊,提前半個月就訂了機票。”來自江蘇的孔先生說,接下來他還要去重慶幾個知名景點打卡。
業內人士指出,追逐音樂節的粉絲有著強大的聚合效應,一場音樂節吸引的人數較為龐大,“這么多人來到舉辦地,無疑會拉動二次消費,使得音樂節與旅游經濟結合的價值日益凸顯。”
音樂節成為城市文旅新名片
肖曄回憶道,他參加的第一場音樂節,是在重慶武隆仙女山舉行的草原露營音樂節?!把莩霈F場很震撼,歌手和樂隊的表演將整個現場點燃。”他說,此外,仙女山的美景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趙晴晴在重慶旅游行業工作了10多年,在她看來,仙女山之所以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音樂節的舉辦是推動劑,“最開始仙女山的人氣并不旺,很多人通過音樂節才知曉并來到這里?!?/p>
4月27日,第八屆重慶文化旅游惠民消費季(春夏)開幕,其中“本土樂隊和文化團隊結合推出音樂節”成為8個特色主題活動之一。重慶市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文化演藝制造消費熱點,營造濃厚的文旅消費氛圍,進一步推動文旅行業提振復蘇、繁榮發展。
“音樂節落地一個城市,吸引其他城市的樂迷來到這里,他們也會關注和了解到這個城市的風土人情、特色風貌,品嘗當地特色菜,逛逛著名景點,這都是通過音樂節打造城市名片的最佳體現。”北京某演出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旅游+城市品牌型”正在成為國內音樂節的主流運營模式。從事演出事業多年的齊明輝告訴記者,如今國內許多城市都對引進音樂節表現出濃厚興趣,渴望將其打造成城市文旅新名片。
記者關注到,在2023年舉辦或將舉辦的音樂節中,落地三、四線城市的音樂節數量,已經緊追一、二線城市。
融合度讓流量變“留量”
今年“五一”假期,山東省最具人氣的城市不只淄博,還有煙臺——2023煙臺黃渤海迷笛音樂節吸引了10萬樂迷涌入這座城市,人氣爆棚。
面對如此龐大的樂迷流量,煙臺也拿出了眾多舉措為當地旅游引流。憑借音樂節門票,樂迷們可以免費領取昆崳山國家森林公園等6處景區的門票,還可參與煙臺17處景區5000張免費門票的抽獎活動。同時,地方發布了迷笛音樂節超全出行攻略,開通11條公交免費專線。據統計,音樂節期間,煙臺公交累計出動車輛200余臺、發送班次4000余次,運送游客17萬多人次。
事實上,“音樂節+旅游”的模式并非近兩年才出現。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張北縣,這座曾經不知名的小縣城,借助音樂節成為熱門打卡地。
2009年,第一屆張北草原音樂節開幕,此后每年都吸引數十萬樂迷到場,成為國內場地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音樂節。當地也以草原音樂節為核心,先后推出了草原觀光度假游、草原軍事體驗游、草原民俗風情游、草原特色工業游等7條精品旅游線路,迅速帶火了當地旅游業,給當地帶來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
“借助音樂節開發旅游資源,應注重音樂節與旅游業的聯合發展,融合度才是流量變‘留量’的關鍵所在。”有業內人士指出,音樂節已不再是單一的娛樂活動,而是漸漸融入了休閑旅游領域。如今,隨著年輕一代的游客群體日益龐大,旅游業更加多元化,讓音樂節與當地旅游資源巧妙結合,突出個性化與差異化,才有助于打造具有標志性的旅游文化品牌。(工人日報記者 黃仕強)
來源:工人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