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廣東主會場活動設在陽江。梁文棟 攝
(蔡敏婕 李劍)非遺集市、文物鑒定、博物館和文創參觀鑒賞,打卡文旅游徑......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廣東主會場活動設在陽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2年,廣東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廣東的博物館數量和質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截至2022年底,廣東省共有備案博物館377個,博物館定級總量居全國第二位,藏品總數居全國第四位。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梁文棟 攝
數字藏品已經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手段和載體。博物館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機構,通過數字技術,能讓廣大觀眾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博物館的珍藏文物。廣東省多家博物館發布一批優秀的數字藏品,這些數字藏品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為廣大觀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文化體驗。
主辦方表示,廣東各文博單位守正創新,通過數字藏品等新興數字文化形態進行文化傳播,提升了精品館藏文物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推動館藏文物資源活化,讓文物乃至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變得更加高效。
其中,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發布的數字藏品為“金漆木雕牡丹如意”;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發售數字藏品為“金虬龍環”;南越王博物院發布的數字藏品為“黑釉‘長命’銘文腰形枕”;廣州博物館發售的數字藏品為“元青花船型水注”等。
“南海I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2007年,“南海I號”的成功打撈受到了世界的矚目,這是世界首個水下整體打撈的考古案例,更是見證著我國水下考古從無到有、再到迅速發展的過程,而這一成就離不開這一群身懷特殊使命、為探尋歷史真相不屈不撓的考古人。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梁文棟 攝
本次活動“致敬水下考古人”,首先以詩朗誦的形式全面回顧總結水下考古人的奮斗歷程,概括海絲文化的內涵,提煉船語精神;再以“南海I號”打撈保護發掘的6位考古領隊(俞偉超、張威、魏峻、孫鍵、崔勇、劉成基)影像為代表,身邊人回憶點評,展現水下考古人工匠精神和無私奉獻,并邀請專家代表上臺接受獻禮。
如今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家觀展也是一種展示的手段。廣東省內多家博物館都對精品展陳進行3D掃描與數據共享,制作移動端展示網站,利用現代科技技術使展覽變得更加生動活潑。
為使民眾可以遠程享受公共文化發展的相關成果,切身感受“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主辦方還收集這些精品展覽為觀眾提供線上云展覽服務,于活動日當天上線廣東省18個地級市83家博物館VR展覽項目149個。(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