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鳥瞰龍潭村。王東明 攝
(相關資料圖)
(記者 呂巧琴 葉茂)古樸老宅錯落有致,藝術空間綿延西溪兩岸;孩童在小河邊嬉戲,游客在咖啡館里盡享“慢時光”……位于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的龍潭村,每年以文創藝術吸引超過20萬人次的游客前來“打卡”游玩。
“‘新村民’的到來,為我們村找到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徑。”龍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孝鎮感嘆道,“他們不僅帶來了新的生活理念,還掀起了文創浪潮,成功將龍潭從‘空心村’變為‘聚寶盆’。”
“新村民”曾女士在古村落里開了一家咖啡館。王東明 攝
幾年前,龍潭村還是一個常住人口不足200人的“半空心村”。因人均耕地少,之前村民紛紛外出務工,許多老宅年久失修,只剩斷壁殘垣。2017年5月起,在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創產業項目帶動下,龍潭村引進文創和專業設計人才,以藝術家林正碌為首的文創團隊駐村探索以文創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
曾婉珍是陳孝鎮口中的“新村民”之一。從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畢業后,曾婉珍夫妻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行業。2019年9月,曾婉珍和丈夫胡文亮租下龍潭村里的一棟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和一間青花瓷主題小酒館“檀舍”;胡文亮還投資翻新改造兼具酒館、民宿和陶藝等功能的文創空間,并在黃酒的文創包裝中融入油畫、動漫、四平戲等元素,讓擁有悠久歷史的龍潭黃酒煥發新活力。
龍潭村“新村民”一家的休閑時光。王毅 攝
“龍潭村靜謐中帶有濃厚的文藝色彩,而且有著一群志同道合的‘新村民’,這是我喜歡和向往的生活?!痹裾湔f,大家自發組織畫展、文創集市、音樂節等,在分享中實現自我學習和成長;繁忙之余,還有時間規劃未來,做想做的事。
在龍潭的日子里,曾婉珍種花、繪畫、陪伴孩子,偶爾拿起吉他撥動一番,并用短視頻和直播在網上分享自己的鄉村生活。曾婉珍說,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鄉村創業并不是隱居,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福建鄉村生活的美好。
文化創新,賦予村莊新活力。在龍潭村,像曾婉珍、胡文亮這樣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村民”已有100多人,在此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的到來,不僅帶動龍潭的發展,吸引村民400多人“回流”,還為三峰、四坪、墘頭等周邊古村落帶來鄉村振興的龍潭模式,漸漸形成熙嶺鄉文創片區。
龍潭古村落的美景吸引了許多畫家前來現場寫生。王東明 攝
小山村何以引來大江南北的“新村民”?屏南縣官方表示,是屏南創新實踐、著力“三引三創”,破解鄉村誰來振興、如何振興問題。
“三引”,即創新人才政策引進“高人”,采取“一人一議”“一事一議”方式引進專家團隊駐村主持實施文化創意項目,保障基本經濟待遇,給足才華施展空間;改善創業環境引回“親人”,包括村落基礎條件、落實創業獎補等,吸引大批外出人員回鄉創業;構建新型社區引來“新人”,根據人群分化特征,引導城市居民到村里認租修繕房屋長期定居,打造具有相同特質的新型鄉村社區。
“三創”,即創新老屋流轉機制,推行“老屋認租15年或20年”模式,以村級組織為中介進行老屋流轉,解決閑置民居“保”與“用”難題;創新老屋修繕機制,建立“‘新村民’出資、駐創專家設計、村委會代為建設”運作模式,既便利租戶,又實現技藝傳承和老屋保護;創新項目管理機制,試行鄉村建設項目“工料法”計算工程成本管理機制,由村級組織自行購料、聘請工匠、組織施工及全程監督,提高工程效率,節約工程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綠意盎然的屏南縣四坪村。屏南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引進人才,還得留住人才。屏南縣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并通過為“新村民”頒發居住證,享受和當地居民一樣的醫保、社保、孩子就學等待遇;特設“新村民專職副主任”崗位,探索“新村民”參與基層治理、融入鄉村建設等創新舉措,讓“外鄉人”變“自家人”“當家人”,推動新、老村民攜手共創新農村。
“來自五湖四海的‘新村民’,給當地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理念,注入了新血液,催生了新業態,為探索特色鄉村振興之路提供了有益參考?!逼聊峡h官方表示,下一步將在試點基礎上進行總結推廣,充分發揮“新村民”優勢,賦能鄉村振興。(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