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文化評析】
日前,2023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名單公布,北京市密云區、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等35個縣(市、區、旗)位列其中。據統計,目前,有8155個傳統村落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保護了53.9萬棟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挖掘了4789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村落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基因庫”,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藏匣”。傳統村落保存著珍貴的歷史信息與文化景觀,極具文明價值和傳承意義。一方面,每一處形態豐富、別具特色的傳統村落都是鮮活的文化遺產,生動多元地詮釋著鄉土文明,自由展現著各自獨特的物質、社會、精神文化傳統,極具歷史文化、科學研究、藝術審美價值;另一方面,傳統村落如今仍是“一方人”生活棲居之地,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當下,保護好“一方水土”,也是意在保護人們始終記掛的精神家園,給當下社會情緒帶來調節和撫慰。
令人欣慰的是,為了讓鄉愁有“鄉”可尋,近年來各地紛紛落實各項舉措,積極守護好“一方水土一方人”。歷史畫廊、文化風情街、沉浸式街區……在湖北,許多傳統村落改造秉持“修新如故”的理念,創意打造休閑旅游景區、展現鄉土生活方式,保存并發揚著村落歷代傳承的生活文化傳統和鮮活魅力。永子、烏銅走銀、彩陶……在云南保山市的板橋古鎮,非遺、文創商家紛紛入駐,村民作為當地傳統文化“推介人”笑迎八方游客,傳統村落中的煙火氣讓人流連,村民生活水平也隨“非遺+旅游”深度融合而持續提高。傳統村落連接著歷史與現代、鄉土與人情,諸多實踐生動表明,如此豐富多彩、極具現代魅力的文化風貌還需更多獨特的“打開方式”,助力其傳承發揚。
與此同時,還應當關注到,傳統村落保護如今仍然面臨一些客觀難題與困境。從現實狀況來看,有的地方將非遺項目打造成演出節目,卻忽略了傳統內容和特色道具,不恰當地加入現代元素,許多村民無法理解,參與度自然也低;一些傳統村落基礎設施落后、保護性開發不到位,仍需專業統一的設計改造,為村民提高生活質量、為游客提升旅游體驗;還有地方對傳統村落內涵與價值的認知不深、對傳統村落申報不夠積極,部分未進入保護名錄的古建筑得不到妥善保護。
“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是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總體原則。一方面,應當挖掘并運用好傳統村落自身資源稟賦、充分激發其傳承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同時,還應積極推動“鄉村古韻”與“現代氣息”相互交融,讓更多傳統村落的文化遺存煥發生機和風采。
傳統村落文明價值的挖掘、傳承與發揚離不開人。如今,傳統村落的保護與開發需要將目光放長遠,多從以人為本的視角出發,重視當地群眾意愿態度及生活質量,調動村民積極融入傳統村落的保護行動,主動詮釋鄉土特色稟賦;還要注重聆聽廣大游客真實反饋,及時回應大眾物質精神訴求,從而打造更宜居宜游的村落“新顏”。相信在各方積極關注、共同努力下,傳統村落一定能夠更好地煥發時代嶄新風貌,留住記憶中的鄉愁。
(作者:陳之琪,系媒體評論員)
來源:光明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