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票價與電影市場的關系問題一直廣受關注,在電影新一輪的改革發展中,為了加強有效供給、拉動需求增長,促進產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很有必要對它們的關系作一些深入的辨析。
電影票價是電影產品的性能值與價格值的體現,也是表征電影市場景氣指數的晴雨表。二者的相關性表現在,只有在一定價格值的基礎上,努力增加電影作品的性能值,做到價廉物美,物有所值,才能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
2010年之后的十年間,我國電影市場不斷擴大,從全國電影票房只有近102億元,觀眾人次約為2.5億,到電影票房達到642.66億元,觀眾人次為17.27億,市場規模擴大了六倍多。同樣,電影票平均單價也由30元出頭上升至40元左右。由是,電影票價和電影市場相輔相成,得到了同步發展和提升,形象地體現了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和互補性。
(資料圖片)
需要指出,電影市場與電影票價的關系不是線性的、靜態的。2015年以后我國電影票房總數連續多年大幅上升,但電影平均上座率卻急速跌落:2016年為14%,2017年為13%、2018年為12%,2019年只有8%。人次規模墜落的原因當然較為復雜,但電影票價持續上漲肯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致饒曙光等專家一再呼吁:“降低票價可能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為了中國電影長遠發展,還是要把票價調整到符合觀眾消費預期的水平,這樣才能夠不斷拉動觀眾走進電影院看電影?!?/p>
2023年春節檔的實踐很有說服力。檔期平均票價為52.4元,低于上年同期價格。雖然票價低了,片時長了,場次少了,但觀影人次達到1.29億,同比增長13.16%;場均則達到48.37人次,遠高于往年同期。最終檔期內收獲票房67.58億元,同比上漲11.89%——電影制作、發行方和電影院主動讓利觀眾,用經濟手段調動市場,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由此可見,做大做強電影市場,絕非只有提高電影票價一種路徑,消費價格的定制、消費結構的優化、消費品質的提升、消費內容的豐富、消費形式的多樣化一樣也不能少,而其中定價的合理和穩定,無疑至關重要。
同樣的國際案例也給我們啟示。為了在后疫情時代盡快恢復電影市場,法國從2022年三月開始,實施年度降價電影票計劃,受到了觀眾的極大歡迎和響應,單在七月份就吸引了320萬觀影人次,達到了疫情前同期的水平。另有一些國家則推行國家電影節,節日當天影院票價全部實行半價,以吸引社會和觀眾更多的注意力和參與度。自然,更多的觀影人次不一定意味著即時的更高票房,但從長遠看,對于電影市場的鞏固和開拓則一定是帶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
那么,哪些要素是我們在當下確認電影票價時需要特別酌量的呢?
一是人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
消費的基礎是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屬于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從目下看,我國經濟正在快速恢復,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處于增強和改善的過程中。這些基本事實,要求我們在電影的定價上一定要有清醒的意識和考量,不能一廂情愿、我行我素,更不能急于求成、預支未來,甚至在必要時應當放棄一些眼前的機會成本,以穩固和擴大電影觀眾的基本盤。
二是觀眾的心理期待與變量。
電影的售價一直是觀眾最為關心的一個元素。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43.3%的觀眾可接受的電影票價為31-40元”“平均票價超過50元的接受度僅為7.6%?!痹鯓诱暫妥鹬貜V大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力求達到消費傾向和消費成本、消費者之間的均衡,始終是一個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實際命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曾用心理學解釋分析人類的經濟現象,從心理價值角度提出了價值方程不對稱方式,主張在經濟行為中更加重視人們的心理變量,顯然對我們也不乏借鑒意義。
三是彈性動態的嘗試與賦能。
電影票價當然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變,比如在周末和假日以及特殊的檔期,對某些高投入大制作的巨片以及不同地理區域的影院和座位,完全可以實施不同的價格策略。近年來,我國一些院線和影院尋求利用數據分析來使定價更加靈活,獲得一些經驗,也不乏教訓。國外亦是如此。德國Smar t Pr i cer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克里斯蒂安·克魯格曾透露:“采用部分或全部動態定價的典型結果是電影院的收入增加了3%到6%。”然而資料亦顯示,至少在過去五年中,北美的發行商一直有嘗試可變定價的想法,“但到目前為止,只有折扣日和豪華座椅或巨幕附加費等變化得到廣泛實施?!焙翢o疑問,這是一個特別需要克制沖動和加強自律意識的領域,能否真正賦能市場,前提是確保透明和與觀眾溝通得當。
四是作品與服務的品質和質量。
正如前文所述,電影票價是電影產品的性能值與價格值的體現,因此決定票價的不應僅僅是供求關系,而更應是電影的價值。不過,關于電影的價值,過往我們的目光較多集中在電影文本上,現在還需要同時強調相關服務的品質。當下的主流觀眾與傳統觀眾的重大差異之一,即在于參與感特別強,他們滿心期待地走進影院,不僅是在消費藝術,也是對自我氣質和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與肯定,是對群體歸屬深沉渴望的一種滿足和兌現。因此,調動一切相關元素、資源和場景,讓觀眾在電影鑒賞過程中獲得更多自我價值的確證,得到感同身受、不虛此行的確切感受,就成為彌合價格和市場、消費與體驗之間縫隙的最重要、最為關鍵的要素。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電影理論學會副會長 李建強)
來源:文匯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