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演出現場 劇組供圖
(記者 應妮)大型原創民族管弦樂組曲《永遠的山丹丹》日前在京演出。嗩吶、安塞腰鼓、信天游、陜北說書等多個極具陜北風情的藝術形式,為北京觀眾帶來陜北高原黃天厚土的豪邁激情。
當晚,大戲尚未開場,即便是京城見多識廣的觀眾也覺得有些新鮮,龐大的民族管弦樂團四周擺放著巨大的嗩吶,而拉弦樂和彈撥樂聲部演奏員的腳下也提前放置了紅火喜慶的安塞腰鼓。
演出現場 劇組供圖
在指揮家孫鵬的帶領下,陜西民族樂團與陜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奏響整場音樂會的序篇《信天游》,在耳熟能詳的《山丹丹》聲中,高亢嘹亮的歌聲由遠及近,十名陜北壯漢舉起近一人高的大嗩吶,合著樂團中的打擊樂,徐徐拉開一幅粗獷豪放的西北風情畫卷。
《壺口斗鼓》的鼓聲陣陣,令人置身于波濤洶涌的黃河岸邊,打擊樂家們奮力敲擊出與天斗與地斗的精氣神;《祈雨》中陜北歌手蘇文蒼涼催淚的悲歌,唱出了人生的悲苦也唱出了不被大自然折服的不屈精神;《五彩的窯洞》音樂色彩的溫暖,與前兩章的悲涼形成鮮明對比,白描展示了陜北鄉親的煙火氣;《刮大風》是這部作品最受歡迎的章節,老藝人高永原頭戴白羊肚,手彈三弦,腿上掛著竹板,用詼諧的語調、張狂的表演風格展示了陜北說書這一古老藝術的魅力;《趕腳的人》中,板胡演奏家沈城用手中的樂器為人們講述了黃土高原上一群特殊的人群——趕腳人的不易與抗爭;嗩吶的聲音可悲可喜,老輩子婚喪嫁娶它都是主力,而在陜北高原嗩吶則是人們的心靈家園,《朝天歌》章節嗩吶演奏家王展展用蒼涼之音盡情抒發著這片黃土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整部作品最高潮被設置在尾聲《永遠的山丹丹》中,十位陜北壯漢出現在觀眾席的臺階上,奮力吹響手中的大嗩吶,而臺上彈撥樂拉弦樂的演奏家們也都放下手中的樂器,抄起腳下的腰鼓瞬間秒變打擊樂手,現場鼓聲嗩吶聲音樂聲震天動地。
現場展示近一人高的大嗩吶 劇組供圖
一曲結束,全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山丹丹”精彩綻放。在這部作品中,觀眾既聽到了諸如《山丹丹》《蘭花花》《腳夫調》《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等耳熟能詳的旋律,也有很多陌生卻極具地域風情的音樂元素,作曲家王丹紅表示:“這些熟悉的音樂元素皆來自民間、來自傳統、來自人民,而陌生的感覺則是在創作過程中基于現代人的審美重新進行了包裝。民族音樂走到今天,一定要符合新時代的表達以及新時代的審美,這樣才會有更多年輕人愛上我們的民族音樂?!?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