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飛渡(杜山頭渡槽)(老照片) 楊溪水庫管理中心供圖
(張益聰 吳巧竅)近日,浙江省文物局正式公布該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13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400件/套。浙江省永康市重要水利設施“華東飛渡”(杜山頭渡槽)位列其中,折射出該渡槽水利屬性背后,留存完好的時代記憶。
(相關資料圖)
在永康老水利人口口相傳中,“華東飛渡”及其事跡成為所有人的共同財富,而這一光輝歲月的坐標,正是1987年的春天。彼時,一項事關7.2萬畝農田灌溉的重大水利工程在永康落地生根,于那個艱苦卓絕的年代,開展了一場與水“爭利”的偉大工程。
20世紀80年代前后,永康人民的“大水缸”——楊溪水庫建成蓄水,為該地先天缺水的現狀開啟了“逆天改命”。為進一步解決高溫干旱、雙夏缺水等問題,從而削減氣候對灌區農業的強關聯性影響,永康人民自力更生修建水利設施,在一抔土、一擔石中,建成了當時長度和流量規模在華東地區首屈一指的“華東飛渡”。
如今,“華東飛渡”的引水源頭來自于永康最大庫容水庫——楊溪水庫,而作為楊溪水庫北干渠,杜山頭渡槽從芝英鎮的油川渡槽進口開始,橫跨杜山頭、棟隴、雅莊、紹童、三溪、上宅口、雙錄庵到橫橋渡槽出口止,全長達8891米,遠觀猶如一條巨龍飛跨永康腹地,以軀為引,澤福眾生。
華東飛渡工程建設照片(老照片) 楊溪水庫管理中心供圖
然而,在百余處、千余件浙江革命文物當中,在中國水利煌煌長卷里,永康“華東飛渡”僅僅是寥寥幾筆,卻有道不盡的艱難險阻。
1986年,“華東飛渡”之名尚未可知,永康仍是個小縣城,而該縣水電局工程技術人員正緊鑼密鼓地勘察、測算,經討論,決定改換楊溪水庫北干渠走線方案,從原先的U型渠道改為穿山、架橋、遁地式的直線方案,并最終確定了構建渡槽群的整體設想。
事實證明,該方案調整后,渠線長度縮減,灌溉面積增大,灌溉流速增加,還節約投資113萬元。較原設計U型方案,輸水長度縮短6.75公里,灌溉放水時間也減少2.54個小時。
就此,“先天不足,后天來補”的精神綿延不絕,成為永康水利人代代相傳的瑰寶。
于是,永康人民走進了1987年的那個春天,500余名黨團員帶領3000余名百姓參與到“華東飛渡”的建設當中,一整片工程、十幾個工地、幾十個工程隊,架起了沿用至今的“引水高架橋”“水利高鐵路”。
華東飛渡航拍(新照片) 楊溪水庫管理中心供圖
1989年,“華東飛渡”杜山頭渡槽拱式段37號支墩被雷電擊中,墩身多處震裂。至此開始,在該渡槽上增設避雷裝置,成為實踐出真知的一小步,也是該水利工程“渡劫”成功的最后一步。幾經波折,“華東飛渡”最終于1996年6月全線完工,與太平、三渡溪、黃墳、上黃等五座水庫干渠連成灌溉網絡。
隨著永康工業的快速發展,中國“五金之都”成為該地金名片。雖然農田灌溉功能有所減弱,但是“華東飛渡”橫跨永康東西,仍肩負著灌溉重任。始發楊溪水庫,終至花街鎮的倪宅村,通過該渡槽,優質水資源途徑各個灌區,在保障了灌區農產品穩產穩收的同時,也不斷改善著灌區農業生態環境。
2023年3月、4月處于春耕時期,芝英鎮處于楊溪水庫灌區、華東飛渡引水區,該鎮種糧大戶胡志表示:“春耕備耕、雙搶時節,水是必不可少的,有了水就有了指望。”(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