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期,華東師范大學毛尖教授的訪談《告別這個“文化庸俗”的時代,影視圈需要一場左翼運動》受到各界關注,引發了對中國電影內外部環境的重大周期性變化及其困境、挑戰和出路等的廣泛討論。的確,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中國電影在票房沖破百億門檻并不斷高歌猛進、實現人類電影史上罕見的指數式增長之后,又經過疫情的調整周期,如今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如何科學、理性評估中國電影內外部環境的重大周期性變化,其意義和價值,顯然不僅局限于中國影視行業本身,對我國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整體發展都有著長期、復雜的歷史影響。
自上世紀末我國影視領域的市場化、產業化改革以來,如何面對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外部挑戰,一直是中國電影面臨的一大難題。包括我國香港電影在內,自《侏羅紀公園》《泰坦尼克號》等之后,面對接踵而至的《哈利·波特》系列、《指環王》系列、《碟中諜》系列、《速度與激情》系列等,中國電影始終難以找到有效的應對策略。
然而,我國電影市場近年卻在悄無聲息間迎來了長周期的歷史性變化,美國電影的在華票房正逐漸讓位于國產影片。尤其是在今年暑期檔,無論是《長安三萬里》《封神第一部》,還是《八角籠中》《孤注一擲》,都遙遙領先于《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碟中諜7:致命清算(上)》這樣的知名IP。表面上看,這是因為《黑寡婦》《尚氣與十環傳奇》《永恒族》《奇異博士2》等相繼因抹黑他國形象、同情法西斯等拙劣表現,票房和口碑較之前的高點均出現極大滑落。實際上,則是因為相關影片不得不回應和聚焦于美國近年來的尖銳社會矛盾,在價值觀上日漸喪失跨區域的普遍性;而且相關影視資本為了保證線下的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的巨額收入,內在地限制了相關題材和類型的進一步創新,日漸脫離了當代世界的現實發展步伐。這也是當下美國社會日趨全面保守化的縮影。
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電影產業不斷加強現實題材創作,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有著承前啟后的歷史意義。在影視行業內部,更為貼近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更加貼近現實和傳統等的題材和類型的不斷創新,逐漸改變了中國電影面對美國等外國電影曾經長期處于明顯劣勢的行業狀況。以今年暑期檔的《長安三萬里》為例,它還帶動了唐詩主題旅游線路等相關文化和旅游資源的多樣化開發。影視和文旅有機融合的階段性新特征,不僅激活了全國消費市場的新活力,也正在推動我國的文旅融合進程深化發展到新的階段。
在此基礎上,中國電影進一步提煉中國經驗、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就更加具有現實可操作意義的標尺和參照。更為豐富的商業生態自然有助于推動包括動畫電影在內的中國電影,在好萊塢影響力相對下行的發展周期里,找到符合自身條件、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的發展模式。而且,以中國電影為代表的中國當代文化必須要提出有別于美國價值和標準的,更具有親和力、普遍性的價值觀和話語體系,更好地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也只有將凝結著中國經驗的當代中國式生活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背后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傳播到全世界,才能最終更好地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面向未來,中國電影仍面臨眾多錯綜復雜的文化挑戰,而且終將與以影視、游戲等為代表的美國當代文化展開正面交鋒。例如,從《三體》系列到《流浪地球》系列,我國的科幻文藝創作正不斷產生世界性的影響力,這也使美國從傳統的好萊塢到新興的流媒體都不得不做出回應。
據悉,美國相關影視資本在改編我國知名科幻小說《三體》《荒潮》等的過程中,不僅強行塞入美式價值觀,還不惜以杜撰、誣陷的方式刻意丑化我國形象,將造成全球氣候變化、全球生態危機等相關的污名化符號強加給我國,既試圖轉移其尖銳的國內矛盾,也妄圖實現其“美國優先”的總體政治目標,以及進一步打壓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創新等一系列圖謀。這都決定了我國以電影為代表的文藝創作,在接下來的至少一個完整周期內,必須直面全球氣候變化、全球生態危機等世界性議題,在文本內外都明確提出可以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多維實現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方案。這也是在美西方對華認知戰不斷升級大背景下的一大迫在眉睫的現實挑戰。(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市文聯簽約評論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