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消息,印度的經濟時報報道了說印度的監管部門以投資安全為理由,拒絕了比亞迪在印度投資 10 億美元建廠的計劃。此前比亞迪和印度的合資方向印度的工業和科技部提交了合資建廠的申請。
因為比亞迪他們是想在印度的海德拉巴建一個合資廠,生產電動車,還有電池,早期是散件進入印度組裝,最后要達到年產 10 萬輛的規模,并希望在 2030 年的時候占有印度電動車 40% 的市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要說起來,這個目標規劃的還是比較合理的,而且也是比較務實的一個計劃。據印度經濟時報分析稱說,印度方面這次拒絕的原因是一些中國車企以合資為幌子,其實中國的車企并不想把制造能力轉移到印度,他們沒有長期的戰略意圖和戰略安排。
為此印度已經對和印度公司有聯系的中國車企展開了各種審查,在這之前也有其他的車企準備進入印度。比如,咱們長城汽車也計劃在印度投資建廠,后來也沒有獲得批準,然后長城就準備收購通用汽車一家在印度被封存的工廠,但最后也沒有批,那這個收購案也就失敗了。
印度提出的這些所謂的理由,就包括投資安全,財務上的問題等等,這都是一個表面上給你做搪塞的。
從根本原因上來說應該是兩方面的。首先,對我們強大競爭對手的恐懼和排斥。印度一方面否決我們企業的投資計劃,另一方面莫迪訪美的時候,他又大力邀請特斯拉到印度來投資,這讓人看起來很吊詭。不過印度認為中國在各個方面顯然是比美國更具有威脅的。所以印度對中國是有很明顯的政治和民族情緒的對立。
其次,就是印度這種高度的自我保護,想發展卻又不敢面對競爭,讓他們做出一些非常封閉的事情。
其實這就是印度本身實力不足、信心不夠的一種表現,而且目光比較短視,幾十年前我們也走過引進技術這條同樣的路子,但當年我們的開放程度遠遠大于保護,開放和保護一定是要并行的。
從這一點上,你就可以看出中印兩個國家的自信和底蘊有非常大的差別,印度在這方面還差得遠。
如果咱們假設一下,要有印度的車廠到中國投資建廠的話,那會怎么樣?我想我們一定會大力的歡迎,只要你能來合法的經營,給我們帶來投資,帶來就業,還有帶來稅收的話,我們當然愿意提供一部分市場和你分享,這是多好的事情。
越多的企業在中國生產,在中國競爭,和我們一起卷的話,越能打造出我們最具競爭力的企業,那事實也證明,不管是哪個行業,都能夠在中國國內高度內卷中生存下來,放到全世界戰斗力是爆棚的。
連高度的內卷都活過來了,那還有什么可怕的?印度的投資環境并不太好,我們很多企業在印度投資吃了虧,而歐美的企業吃虧吃得更大了。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印度就是個大市場,而且是有很有潛力的一個市場,所以,該做的生意還是要做,該投資的還是要投,該賺印度的錢咱們必須賺,只是我們必須要提高風險的等級,采取更可靠的辦法來保護自己,我們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和預案,該賺的錢盡快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