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發事件一旦發生,我們能按類型高效調派國家層面的專家趕赴現場開展傷員救治工作,還可以開展遠程多學科會診。”7月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發布會上表示,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和應急隊伍共同形成了我國突發事件醫療應急工作的“核心力量”。
應對突發事件,比速度拼質量
突發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有很大不確定性,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應對呢?
【資料圖】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介紹了一場緊急的救援事件:“今年1月17日,西藏林芝發生的高山雪崩造成多人受傷,華西醫院第一時間派出了多學科高原緊急醫學救援隊趕赴現場救治,所有傷員均得到有效救治。”
快速響應、高效處置是緊急醫學救援的目標。郭燕紅解釋,快就要做到“四早”,通過充分發揮醫療機構的哨點作用,緊盯事件苗頭信息,及早發現并報告,提前做好準備,牢牢把握醫療應急的主動權。高效需要應急隊伍、骨干力量沖鋒在前,各個醫療隊和緊急醫學救援基地的快速響應、協同支援,提升醫療應急處置效果。
強基層,讓救援快速到達
“突發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往往是基層醫療應急力量?!惫嗉t強調,因此加強基層醫療應急隊伍建設非常重要,目前我國6500多支醫療應急隊伍中有4516支在區縣級,多數隊伍按照突發事件處置的需要配備了相應的物資、通信后勤裝備等。
這些應急隊伍被形象地稱為“背囊化醫療應急小分隊”,背起一個箱子或一個雙肩背包就能出發,跟隨急救車到達一線,甚至在地形復雜的救援中,也可以不依賴機械化車輛到達現場。比如,去年瀘定地震發生30分鐘內,背囊化醫療小分隊已經到達現場,第一時間開展醫療救治,同時把一線的受災情況傳回,為后面開展醫療力量梯次調集提供了重要參考信息。
據介紹,按照《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十四五”規劃》要求,基層醫療應急小分隊建設工作將持續推進。郭燕紅說,小分隊將由緊急醫學救援、中毒處置、心理救援等各個基本單元組成,可根據突發事件的類型、級別進行模塊化編組,擁有依托救護車的中短途快速反應能力,具備一定程度獨立野外自我保障的能力等,以滿足各類突發事件現場處置和重大突發事件先期處置等不同需求。
建基地,平戰結合錘煉實戰隊伍
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是提升醫療應急能力的重要支撐。當前,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指導和支持下,每個省均依托高水平公立醫院開啟了類型不同的基地建設,例如浙江建設了針對海上救援的基地、四川則考量地震多發的特征開展建設。正在建設的基地將成為緊急醫學救援工作的中堅力量,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提升我國突發事件醫療應急協同工作能力和水平。
李為民表示,平時,基地主要開展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培訓演練、應急醫療物資倉儲管理以及救援網絡等;在發生重特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基地可在半個小時內完成應急響應,派出裝備齊全的應急隊員奔赴現場,不僅包括多學科組成的百余名救援隊員、還包括近百頂帳篷、若干床位、手術間、設備等。派出隊伍可按照需要在48小時內提供3000張床位,還能迅速實現應急指揮、批量傷員空中轉運、應急物資調配保障等功能。
“未來,我們將開展全鏈條、全要素的應急實戰演練,進一步強化基層醫療應急能力,以確保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在各類突發事件中能夠拉得上、打得贏?!惫嗉t說。(張佳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