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軍旅作家。中國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秘書長、理事。巴金文學院終身簽約作家。從軍30多年來,她扎根軍營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反映部隊生活的精品佳作。代表作有長篇紀實文學《跨過鴨綠江》《試飛英雄》《洪學智》《飛越駝峰》等,話劇及影視劇《甘巴拉》《生死之間》《滄海絲路》等。作品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戲劇節金獎、徐遲報告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巴金文學獎等多項大獎。
小時候的記憶是“直線+方塊”
【資料圖】
張子影(本人供圖)
日前,記者采訪了軍旅作家、空軍政治工作部原創作員張子影。她身材修長、面龐清秀、笑起來溫婉柔和。
談起自己幾十年的軍旅生涯和創作經歷,張子影動情地說,作為一名老兵,回望這一路的成長與跋涉,最應該感謝的是部隊的培養,讓她實現了軍旅夢、文學夢,擁有了充實而有價值的人生。
張子影:我的父母都是軍人,我出生就是在部隊大院。今天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部隊給予我的。作為回報,我也想為部隊、為官兵多做一點兒事情,發出我的光,無愧于我的所得。
張子影出生不久便跟著軍人父母轉戰祖國各地,一直在部隊大院中生活學習。由于她的父親是空軍飛行員,可以說她是聽著飛機聲和軍號聲長大的。
這樣的人生經歷,不僅讓張子影和部隊結下了不解之緣,更加深了她對軍人、對軍營的獨特情感,成為她喜歡上軍旅文學創作的動力源泉。
張子影:我小時候記憶最深的就是“直線+方塊”,比如機場的線條,營房、隊伍的整齊,還有軍號聲。通過這些我知道,這里的人用這樣一種方式在生活。直到慢慢長大、懂事了,我才意識到,我所看到的這群年輕人,他們離開家鄉,來到軍營,成為一名軍人。現在回想起來,他們的經歷非常豐富。在部隊的這些經歷規范了我們的行為和思想,但它對我來講,不僅不是限制,反而是一種積淀。
張子影入伍照片(本人供圖)
張子影在大學期間就讀的是軍事院校工科專業,畢業后進入到空軍某部成為飛行管制室的一名計算機工程師。那時候,因為經常要值夜班,伴著機房里如星光般閃爍的各種燈光,風華正茂的張子影心中慢慢燃起了創作的激情,她決心要用文字記錄下軍營中那些平凡卻又特殊的人和事。
張子影笑著說,自己很幸運,20多歲作為業余作者就嶄露頭角,寫的詩歌經??l在各大報刊上,出版的第一本詩集《一朵云響亮的飄動》還榮獲全軍新作品一等獎。
張子影:當年我在飛行管制室工作時,我的師傅每天都很忙碌,經常是一路小跑地穿梭在機房和辦公室之間。我印象中,管制室里有一條約30米長的走廊。我的師父他像是個“千里耳”,每當機房有一點兒動靜,他永遠是第一個到達崗位的。我現在都很難想象,他怎么能夠在那么遠的距離,聽到機房里很輕微的“嘀”的一聲告警音。當年我身邊就是這樣一群人,雖然他們默默無聞,但他們是一些了不起的人,軍隊有許多這樣默默無聞的精英。最開始激發我創作興趣的就是這些人,我感覺,把他們很多帶特征感的事跡寫成文字,是很有意義的。
我看到那個班長高興得淚流滿面
熱血軍旅,一路追夢。帶著對文學創作的濃厚興趣,1991年,張子影考上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后,她如愿來到原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擔任編劇、創作員,走上了專業創作之路。
張子影特別喜歡深入基層部隊和官兵打成一片。而只要到了部隊,到了官兵中間,她總能憑借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敏銳視角和細致觀察,找尋到很多創作素材。幾年時間里,她出版了小說集《女兵一號》、長篇散文《翼下盛開的村莊》,創作了話劇劇本《甘巴拉》等作品,并先后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人民文學獎、巴金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張子影:我既寫詩歌,也寫小說,還寫散文,寫的內容全都是部隊的生活,很多事情是我們下部隊采訪時發現的。比如,有一個雷達部隊在山上,因為馬上要執行一項重要任務,一位老兵主動把婚期推遲了。有一天,一架送部隊給養的飛機把他的未婚妻帶到了山上,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當時,我看到那個班長高興得淚流滿面,哭了半天也沒說出一句話??墒且驗槟且惶焯鞖獠缓?,飛機不能停留太久,兩個人剛剛見面,飛機就要飛走。那位姑娘上飛機之前把軍大衣脫了,穿著一身紅衣服讓他的未婚夫看一眼,轉身就登上飛機走了。后來我把這個故事創作成了一部小說,叫《垂直降落》,又創作了一個小品,還獲得了全軍文藝作品一等獎。通過發生在基層的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發現,生活給予我們的,遠遠比我們自己想象得更豐富,而且官兵的“偉大”與“平凡”是辯證統一的。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張子影在震區參與搶險救援、采訪報道
采訪中,回憶起軍旅生涯中難忘的人和事,張子影幾度淚濕雙眼。她說很感謝過去歲月中的每一段人生經歷,哪怕歷盡艱辛,甚至心力交瘁,但曾經吃的苦、流的淚,都會照亮前行的路,讓她對軍人的使命職責和文學創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當時張子影年僅9歲的女兒在都江堰上小學生死未卜,在家國危難面前,她硬生生地把家事放在一邊,主動申請奔赴抗震一線。在災區奮戰的100多天時間里,張子影跟隨部隊參與緊急救援工作的同時,創作了大量反映官兵抗震救災的作品。因為表現突出,她被評為“四川省抗震救災模范”,榮立二等功。
張子影:我的早期作品更傾向于個人感懷,更強調使命感和英雄主義。但是從頭到尾經歷了抗震救災這件事情以后,我對生命有了一種刻骨、強烈的感受。所以我在創作時,盡量讓表現出來的人物能夠“觸手可摸”,盡管我的作品沒有多么宏大的選題,也沒有多么了不起的事件背景,展現的人物也有不成熟、不完美的地方,但絲毫不影響它的偉大和光芒。因為在軍事文學作品里面,既需要黃鐘大呂,也需要低吟淺唱。
寒來暑往幾十載,張子影對部隊的感情愈加淳厚、越發濃烈。這些年,她堅持每年都要去一線部隊采風,走近可親可愛的基層官兵,傾聽他們的故事,感悟他們的情懷,然后全力以赴專注于文學創作,努力通過自己的文字去展現中國軍人的良好風貌,讓全社會更了解、更關注軍人這個群體。
這期間,張子影也曾有好幾次機會選調到其他部隊任職,但她最終選擇了在軍隊創作員的崗位上堅守下去,繼續踐行“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職業理想。
張子影:我總覺得,創作員才是我應該干的工作,發現官兵的強軍事跡,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他們,這才是我的使命。
作為一名軍旅作家,張子影的工作與創作一直充沛著一種精神、一種氣質——這就是作家的情懷與擔當、軍人的責任與奉獻。張子影告訴記者,盡管她的創作涉獵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影視劇、動畫劇、舞臺劇等多個門類和多種題材,但對她來說,反映火熱的軍營生活,回望反思戰爭歷史,展現人民軍隊發展成就和新時代軍人風采,始終是她創作生涯中最執著的追求和最神圣的使命。
張子影:戰爭題材和軍事題材的作品都強調“鐵血”。每次觀看閱兵,我都會熱淚盈眶。當國人看到現代化的裝備、軍人整齊的隊伍、聽著洪亮的口號時,可能會覺得軍隊真了不起。但在我看來,還有更強烈的一層意義,那就是經過多少年的風雨、烽煙,多少人付出了鮮血、頭顱、胸膛,才換來今天的強大。一代代軍人傳承下來的這種傳統、精神,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延展、傳遞,來讓現在的人知道什么叫軍人,英雄是怎么錘煉出來的。這種精神的傳承,需要漫長的、連續的過程,但這就是我們軍隊寫作者們天然,也是必然的使命。
他們微笑著跟我講一件讓人非常心碎的事情
“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采寫、創作紀實文學作品《試飛英雄》,我覺得,在試飛員身上能很好地詮釋軍人的所有特點:正義、勇敢、無畏、專業、忠誠、豪放?!?/p>
空軍試飛員被稱為“和平時期距離死亡最近的人”,承擔著中國最新式、最尖端的軍用航空器的試飛任務。他們的每一次起飛,都是對未知的挑戰,都要經歷生死考驗。采訪軍旅作家張子影時,談起自己歷時十余年跟隨式采訪空軍試飛員,創作出長篇報告文學《試飛英雄》的經歷,她幾度哽咽。
張子影:創作其他題材的作品,我可以在任何環境中進行,但寫作反映試飛員的作品不行,我一定要回到一個人獨處的封閉環境里。因為話題比較沉重,我經常寫著寫著就會覺得非常心痛。這時候,我就會把書和本子放下,只有休息一下才能讓自己緩過勁兒來。后來我盡量讓作品中的文字更加平和,不再用任何渲染的成分,當然,也不需要渲染。實際上,試飛員們在跟我談到事故、犧牲的時候,他們并沒有我這么兒女情長,他們甚至是微笑著跟我講一件讓人非常心碎的事情。還記得在一次飛行總結講評現場,飛機設計師提醒說,飛機可能存在這個問題、那個問題。這時候,試飛員就回答說,“行,我知道了,我上去飛飛看。”他絲毫沒有片刻遲疑,而是靠“飛”來回答飛機存在的這些問題。
記者:其實就是在拿命去試。
張子影:對,因為試飛員要飛的飛機都是尚未定型,仍在測試、排除故障階段的機型。什么叫“強軍夢”,這個夢想是需要腳踏實地付出去實現的,而且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漫長,甚至是會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為了完成好《試飛英雄》這部作品,張子影持續跟蹤試飛部隊16年,用心寫作3年,數易其稿。張子影坦言,這個題材原本可以寫成小說,不僅能夠縮短出版周期,而且創作難度會降低,傳播力、影響力會更大。但她卻堅持要寫長篇報告文學,盡管如此漫長的創作過程,勢必要承受常人難以想象的磨礪與煎熬。
張子影:因為涉及到武器裝備等一些敏感內容,《試飛英雄》這部作品審看的時間很長,不能立即出版,所以有人建議說,你可以改成小說來出版,內容還是這些人和這些故事。但我果斷地拒絕了,我一定要按紀實文學作品出版。因為我寫的這些有名有姓的人物和細節全都是真實的,我一定要用紀實文學的體裁,讓更多的人去認識試飛英雄,了解試飛英雄。
張子影在徐遲報告文學獎頒獎典禮上(圖片源于網絡)
2017年2月,報告文學《試飛英雄》一經出版,社會反響強烈,好評如潮,先后榮獲多項大獎,入選中國出版協會 “中國30本好書”、全民閱讀“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等重點榜單,并在中央電視臺《讀書》節目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紀實春秋》欄目連載播出。張子影經年累月的堅守與傾盡心血的付出終于結出了碩果,想要讓更多的人了解空軍試飛員英雄事跡的愿望變成了現實。
張子影:我為自己干了這樣一件事情而感到自豪。因為我們軍隊創作員的使命任務,不僅僅是追求發表作品的數量和篇幅,而是作品要真正有戰斗力,傳播一種精神和信仰。在軍隊從事創作工作是神圣的,也是一個互為成長的過程,他們的光芒折射到我,我再創作出作品去影響、照亮其他的人。
高原反應頭痛欲裂,官兵就用背包帶把頭給扎起來
軍旅幾十年間,張子影始終執著于軍事題材文學創作,她不僅以一名女軍人的身份延續著軍人剛柔兼濟的血脈,更體現出一種強烈的軍人意識和濃郁的英雄情結,而且將這一切都傾心地付諸文墨,通過各種體裁的作品顯示出她獨具的才情與詩情。
《甘巴拉》是張子影1994年創作的一個劇本,作品講述了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達站,官兵們克服高寒缺氧、補給短缺等困難,堅守戰位、守護空天安全的感人故事。張子影回憶說,當年她得知一位年輕戰士犧牲在了甘巴拉雷達站陣地上,便主動請纓去采訪,并買了最早一班飛往西藏的機票。
張子影:我記得是剛過完元旦,下過雪,天氣特別冷,所以飛西藏的航班停飛了,我就一直等航班恢復。當年飛西藏的航班非常早,是6點多。每天早上我4點多起床,5點鐘天還沒亮的時候,我就已經坐在機場的長椅子上了。等到第四天中午的時候,飛機終于能正常飛了。
幾經周折終于趕赴拉薩,下了飛機她又馬不停蹄來到海拔3000多米的雷達站所屬團部,舟車勞頓加上高寒缺氧,讓瘦弱的張子影出現了頭暈目眩、流鼻血等一系列高原反應。部隊的領導建議她先就地休息,但想到那些常年堅守在“生命禁區”衛國戍邊的戰友們,張子影硬是咬著牙拖著疲憊的身軀,頂風冒雪,艱難跋涉,終于登上了海拔5000多米的甘巴拉雷達站。
張子影:雷達站是一個特別簡易的營房,那里的溫度在-38℃左右。雖然穿著大衣,但我仍覺得像是整個人在涼水里,腦袋是木的,很遲鈍,說不出話來。在雷達站采訪時,我每走一步基本上是在爬,嘴唇都是紫的。我當時就在想,在這個地方,他們活著就是戰斗。犧牲的這個戰士叫許正兵,他上山以后高原反應很嚴重,老兵勸他讓他下山,他說:“不,我不想當逃兵,熬過這幾天就能行?!苯Y果他真的沒有扛過命運。他犧牲之后,他床上的軍被還是整整齊齊地疊著,上面放了一個寬的背包帶。我這才知道,高原反應頭痛欲裂,雷達站的官兵就用背包帶把腦袋給扎起來,所以這個裝備在山上是有特殊用途的。
張子影(圖片源于網絡)
講起當年上高原的情形,張子影眼含熱淚。她說,在雷達站采訪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刻骨銘心。從她走進雷達站的那一刻起,便清晰地找到了歷盡艱辛來到這里的意義。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激勵著她,僅用一周時間就創作出了劇本《甘巴拉》。
這部話劇上演后贏得了觀眾和專業人士的高度評價,并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戲劇節金獎等獎項。最讓張子影開心的是,甘巴拉雷達站因此被更多人所了解、所關注,軍地都給予了很多支持,為雷達站修建了公路和永久性營房,增添了制氧機等設備。
張子影:我上午向領導匯報完采訪情況,下午就開始寫劇本,寫完以后我就交給團里。記得當時團長說了一句話,他說他當團長這么多年,我寫的這個劇本是第一個不用被打回去修改的劇本。創作這個劇本的初衷,我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有這樣一群軍人,他們在做這樣一些事情,和平時期仍然有犧牲。
軍旅作家張子影(左)接受總臺記者采訪
從事創作30多年來,張子影一直保持著充沛的工作精力,執著地奮戰在軍旅文學創作的道路上。張子影告訴記者,經過多年軍旅生涯的浸潤和淬煉,軍隊和軍人火熱與熾烈的因子已經同她的生命血肉相融。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展現中國軍人鐵血擔當的強軍篇章,是自己的光榮使命,更是一生的熱愛與追求。
張子影:寫作是我生活和生命的全部,只要在部隊一天,我永遠都是軍旅作家、軍隊創作者。尤其是現在的軍隊日新月異,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們軍隊創作者一定要成為浪濤中的前浪,創作的作品要有引領的作用。這種感召和影響作用是時代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責任。只要我還能夠寫,只要我還在寫,我就會用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直到我寫不動為止。
(央廣網·軍事頻道 記者:朱東陽 播音:徐佳慧 朱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