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程小妹 實習生伍鎧澄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破除“信息繭房”效應是學界與業界關注的重要方向。日前,來自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廣輕”)的作品《作“繭”自縛,破“繭”成蝶——互聯網環境下信息繭房效應成因分析》,調查與分析人們對信息繭房現象的感知情況,為信息受眾探求信息破繭途徑。
獨特的角度與嚴謹的調查也讓這一作品斬獲了第十七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特等獎,從800多件終審作品中脫穎而出。
(資料圖片)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調研團隊
成果:以地鐵線路為樣本框
驗證信息繭房感知度
信息繭房效應是指信息傳播中受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長期沉浸在這種同質化的信息或群體之中,久而久之,就會將自身像蠶繭一般桎梏于“繭房”中。
當下在各大社交平臺,利用算法推薦,實現個性化精準推送已成為“標配”,但在信息繭房效應的影響下,雖然置身海量信息,但“千人千面”早已變成“單人單面”。
那么受眾對信息繭房的感知度如何呢?廣輕財貿學院團隊在廣州市以19條地鐵線路作為樣本框,每條線路隨機選擇4至6個地鐵口及其周邊廣場展開了問卷調查并收集數據。
在問卷和大數據調查的基礎上,使用了結構方程模型和隨機森林模型進行數據研究,并通過量表設計與驗證,進行統計變量分析、信度分析與數據擬合程度檢驗,基于結構方程模型驗證了信息繭房形成機制。
這一成果也證明了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對選擇性記憶,信息過濾、個性化推送對信息窄化,選擇性記憶、信息窄化對信息繭房均有正向的影響。
該成果亦提出了信息“破繭”的建議:加強對信息的辨識,提升個人的信息素養;優化算法,建立算法價值觀,在信息分配時堅持以人為本,實事求是的價值導向;倡導社交媒體信息生產者提供異質信息,增加不同群體之間的信息往來;建議平臺豐富信息資源,在推送信息時增加異質信息源,爭取多角度還原事實真相;鼓勵人們多接觸不同群體,走出同質化群體,從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希望政府適度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和鼓勵政策,加強對智能媒介的監管力度。
實踐:調研、訪談、邀請專家指導
仔細研讀意見
在斬獲“挑戰杯”賽事特等獎之前,該作品通過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平臺,受到了來自全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2所院校師生的關注,并獲得了該大賽的一等獎。
榮譽背后,是團隊的潛心積累。據該作品指導老師張禾介紹,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對學生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的要求是遠高于課內的,這就要求教師除了要指導學生加強理論學習,拓展知識面、提升技術操作能力外,還要進一步細化到查閱文獻、學習新的數據分析方法和軟件操作技巧?!拔覀兘M織了文獻閱讀打卡群,要求每天閱讀2篇相關核心論文并且撰寫500字的心得;利用課余時間加課,為學生補充了結構方程模型及其在AMOS24.0上進行實操?!睆埡袒貞浀?。
“在專家們的嚴格把關下,我們被‘拷問’得很慘,但我們沒有氣餒?!?/p>
團隊成員、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專業學生蔡美恩表示,得知進入終審決賽后,團隊竭盡全力,仔細研讀專家意見,反復修改調查報告、答辯PPT,反復模擬答辯、質詢、問答等環節,在字斟句酌的過程中,將作品以最完美的狀態呈現出來。
團隊成員們一致認為大數據時代催化了繭房效應的“野蠻生長”,它既廣泛存在,發展極快,又鮮為人知,難以自覺,且影響巨大。從個體到群體及社會,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繭房效應極大的影響。研究繭房問題,探索破繭之道,對社會治理、企業運營到個人網上沖浪都有合理建議和積極意義?!斑@是我們覺得本篇作品最大的亮點?!?/p>
此外,為了讓團隊全身心地投入學術調研中,廣輕亦從項目一開始就面向指導教師和學生組織了多次線上線下培訓,進行專項指導提升團隊成員知識儲備,學校多次邀請專家對作品進行指導和點評,為團隊創造機會去頭部企業調研,面對行業專家訪談。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調研團隊
喜訊:廣輕16件作品全部獲獎
第十七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于5月27日至28日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舉行。
自今年3月份啟動以來共有156所高校、2029件作品參賽,“省一校一院”三級覆蓋,參賽人數超17萬人,參賽作品和人數再創歷史新高,最終全省135所高校的808件作品在終審決賽中同臺競技。
除了“信息繭房”這一作品斬獲特等獎外,廣輕推薦參賽的16件作品亦全部獲獎??傆嫎s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2項,連續六屆捧得“優勝杯”。
據廣輕介紹,自本屆“挑戰杯”賽事籌備工作啟動以來,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各相關單位大力支持,各二級學院積極組織 師生踴躍參與,校團委先后組織開展了校賽和省賽校級遴選賽,累計近600個項目參賽,參賽學生達3700余人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