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鑒別方法是什么?
1.銀質辨偽。辨別銀元的真假,首先從辨識銀質的真假說起。銀原子序數47,元素符號Ag,不易氧化,柔性好。真銀光澤柔和,潤白色。銀的成色越高其澤度越白,真銀元清洗后雪白照人。銀元硬度低,兩塊銀元相疊摩擦,有油潤感,聽不到金屬磕碰聲音(外國銀幣或凸凹不平的銀幣除外)。假銀元或鋼鐵做胚、或銅鉛做胚、或鋁錫做胚,或金屬粉末水泥合成做胚,其色度偏暗,無光澤。假銀元用火燒后便“丑態”百出,有斷裂的、變形的、散化的,真銀元火燒不變形、不變音,清洗后雪白有亮光。假銀元清洗后泛黃、泛青、泛黑或泛灰。辨別銀質是收藏銀元的前提。
2.聽音辨偽。用拇指和食指兩指甲尖對卡銀元中心,或用中指托住銀元中部,用另一枚銀元撞擊,聲音清韻柔和的是真銀元。聲音尖高的是鋼鐵做胚假幣,聲音嘶啞的是銅錫合金做胚假幣,聲音沉悶的是“銀包銅夾餡”假幣,無聲的是金屬粉末水泥合成胚假幣。過去傳統的鑒定銀元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兩指甲尖掐住銀元中心,用力猛吹,能聽到輕微韻音的是真銀元,無韻音的是假銀元。這種方法一是要聽力好,二是切忌手指與銀元接觸面過大,三是要猛吹快聽。聽音辨偽是識別銀元的基礎。
3.包漿辨偽。傳世銀元表面有一層氧化銀,就是人們常說的包漿。包漿主要有淺黑色、淺灰色、淺橙色和粟殼色。用鞋油擦涂和蠟火燒烤出來的包漿呈重黑色,一眼便識。辨認包漿是識別銀元的有效方法。
銀元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
銀元俗稱“大洋”、“洋錢”或“花邊錢”。銀元起源于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
大約在明萬歷(1573年-1620年)年間銀元流入中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乾隆寶藏”銀幣。道光(1821年-1850年)年間,臺灣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銀圓,稱為銀餅。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廷開始正式鑄造銀元“光緒元寶”(即龍洋),各省紛起效尤。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后,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