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搜狐汽車·汽車咖啡館
作者丨韋燕玲
國產化,是一個在制造領域避不開的話題。
【資料圖】
相較于半導體行業國產化的艱難前行,鋰電行業的國產化幾乎已經是全面逆襲。但這一過程也經歷了20多年的風雨。
坊間傳聞,2000年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就曾經帶著200萬人民幣去日本買鋰電生產設備,結果日本人一開口就是1億美元1條生產線,王傳福轉頭就回了國。后來硬是靠著改造原有的鎳電池生產線開出了一條簡陋的鋰電生產線,才慢慢將鋰電生產轉向正軌。
在過去日韓歐美占據主導的鋰電制造行業,這只是一個縮影。
隨著二十多年的緊追猛趕,頭部國產鋰電廠商早已將老牌的日韓企業們甩在身后,而上游的鋰電設備也由過去嚴重依賴進口向全面國產化發展。
據高工產業研究院數據,鋰電生產設備的國產率已經達到了95%以上。剩下的5%,包括電池制造環節涂布設備的涂布模頭、激光設備的激光器,以及材料領域隔膜的生產設備、銅箔生產設備的陰極輥等就成為了鋰電設備全面國產化的最后一公里。
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鋰電池出貨量將達到1165GWh。屆時,中國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達到58.0GWh,車用動力電池市場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9%;新能源汽車用動力電池出貨量將達到470GWh,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42.5%。
近兩年在下游廠商擴產需求持續加大的情況下,這些過分依賴進口設備的生產環節就成了拖累整個擴產效率的關鍵,而這也正是實現全面國產化的契機所在。
可以說鋰電設備全面國產化的前夜已然來臨。
鋰電池生產可分為前中后三段工序。
其中前段工序是將原材料加工成為極片,核心設備為涂布機;中段工序將極片加工成為未激活的電芯,包括卷繞、疊片、入殼、注電解液等工序,卷繞機是核心設備;后端工藝主要為電化學,包括電芯化成、分容、檢測以及組裝電池組等。
在這些生產環節中,涂布機、卷繞機等設備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國產化。而在這些領域也已經產生了數個百億市值的龍頭企業。
比如涂布設備的贏合科技、卷繞/疊片的先導智能、注液機的鉑納特斯、分容/化成設備的杭可科技、利元亨等。
由于目前頭部國產設備廠商深度綁定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鋰電企業,下游市場的需求對其業績表現影響較深。
2022年,受到下游市場擴產需求帶動,國產鋰電設備上市企業整體業績表現不錯。
經搜狐汽車統計,15家鋰電設備上市公司中12家企業總營收實現同比增長,其中激光設備領域的海目星與聯贏激光兩家公司的營收同比增長超過了100%。
從市值、總營收等指標來看,先導智能無疑是目前表現最好的鋰電設備廠商。先導智能主營鋰電池制造裝備、光伏制造裝備、電容器制造裝備等,并且與松下、索尼、三星、LG、寧德時代、比亞迪、力神等國內外頭部電池企業都建立了合作關系;從凈利潤表現來看,電芯模組/PACK生產線領域的奧特維表現最佳,凈利潤率在20.14%左右。
盡管這些主流的鋰電設備已經實現了國產化,但在一些相對“小眾”但又必不可少的細分賽道,國產化程度卻還不夠高。
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電池制造環節涂布設備的涂布模頭、激光設備的激光器,以及材料領域隔膜的生產設備、銅箔生產設備的陰極輥等仍需要大量依賴進口設備。
這主要是由于這些設備本身處于細分程度較高的賽道,在過去幾年中市場整體規模增長相對而言還沒有那么快的情況下,市面上的廠商自然會盯著涂布機、卷繞機等更加主流的設備去進行國產化。
但現在,新的轉機到來了。
首先是整個下游市場發出了需求信號。
近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發展帶動鋰動力電池市場需求水漲船高,整個下游市場的大盤已經成長到一定的體量,這就帶動了上游的鋰電設備廠商開始發力更加細分的賽道以滿足下游市場擴產效率的需求。
受新能源汽車市場進一步增長,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產能為545.9GWh,同比增長148.5%;總銷量為465.5GWh,同比增長了150.3%。
除此之外,下游的鋰電廠商們還在持續擴產——2023年開年至今,已經有包括廣汽、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億緯鋰能、欣旺達等動力電池廠商已經官宣了擴產規劃。
可以說下游動力電池市場的迅速增長給上游的鋰電設備行業打了一劑猛藥。
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調研統計,2022年中國鋰電生產設備市場規模為1000億元,同比增長70%。
GGII預計,在新一波擴產潮帶動下,到2025年我國鋰電設備市場規模將增至1200億元,其中鋰電前中后段市場規模將分別上升至508億元、415億元以及277億元。
而在前述國產化程度相對更低的環節,也開始加速國產化替代的步伐。
目前,涂布模頭、激光器、鋰電銅箔設備等領域已經有一批新銳的國產供應商。
在涂布模頭領域,出現了曼恩斯特等公司,目前曼恩斯特是國內能夠提供整套全自動模頭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之一。
鋰電銅箔設備領域,上海洪田已經和韓國日進、臺灣南亞、諾德股份、嘉元科技、江銅耶茲、新疆億日、超華科技、禹象銅箔等國內外銅箔企業達成了業務合作。
而在激光器方面,創鑫激光、杰普特、銳科激光等公司也拿出了具備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其中銳科激光已經推出了從20W至1000W脈沖光纖激光器;300W至20000W連續光纖激光器;75W至450W準連續光纖激光器;50W至6000W直接半導體激光器等產品。
第二個轉機則是,生產工藝疊加成本變化讓下游鋰電企業開始向上游鋰電池設備廠商提出降本增效要求。
目前鋰電池的生產組裝基本都還是依賴人工或部分半自動設備,但在擴產需求迅速增長的情況下,這就造成了新的問題。
今年4月份,搜狐汽車在與位于江蘇的某動力電池TOP10廠商內部人員交流時發現,當地工廠存在一定程度的“招工難”問題——因為工資低等各種問題,在當地招收產業工人并不容易。
因此,現在擺在眼前的問題是,工資低招不到產業工人則影響擴產;而一昧增加工資則會加重企業成本負擔。
因此自動化產線設備便迎來了窗口期。
據統計,鋰電池行業自動化生產線與傳統生產線相比,運營成本可以降低20%,產品研發周期能縮短20%,生產效率能提高20%,不良品率可降低10%,能源利用率將提高10%。
此外,在補貼退坡等因素影響下,下游鋰電企業也將降本的壓力傳送到了上游,并開始對設備自動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
鋰電池設備一般需要根據電池生產企業的需求進行定制化設計,因此,電池生產企業與設備供應商之間一般會進行較為穩定、長期的合作。
而進口設備都存在價格高、服務響應時間長及維護費用高等問題,相比之下,國產自動化設備廠商已經深度綁定下游鋰電企業,并且在本地化、價格、規模上更具優勢。
根據鉅大鋰電數據,海外頭部設備廠商日本諧藤制作所的圓柱形專用鋰離子電池全自動卷繞機含稅售價折合人民幣270萬左右,而國內相關產品的價格僅為50~60萬左右。
因此在自動化設備方面,國產設備廠商機會無疑會更大。因此,在這一細分賽道,國產化推進也將是水到渠成。
除此之外,在鋰電企業海外布局過程中,同樣存在著上述的問題。
不少國內鋰電廠商在海外建廠之后,仍然需要面對海外人工成本更高的問題,這就意味著在出海的過程中,自動化設備需求仍然存在,而選擇相對成本更低的國產化設備一同出海就是更佳的選擇。
在國產化之后,生產設備領域便在下游鋰電廠商的帶動下加速了出海步伐。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鋰電池出口額同比增長94.3%;而去年鋰電池總出口額同比也實現了增長86.7%。除了產品出口之外,在海外投資建廠等也成為了國內鋰電企業出海的必備動作。
下游的鋰電企業出海加速也帶動了其綁定的生產制造設備廠商走向海外。
目前寧德時代的德國第一座工廠已經投產,而億緯鋰能、比亞迪等廠商也已經建立起自己的海外工廠。得益于此,眾多與其綁定的國產設備廠商也快速走向海外,甚至斬獲海外電池企業訂單。
比如福能東方的子公司超業精密,其主要業務包括鋰電池自動化生產設備、3C及非標自動化設備等高端智能制造裝備等,涵蓋鋰電池制造中段的沖片,疊片,焊接,包裝,干燥,注液, 除氣終封等一系列核心制造設備
在國內,超業精密供貨寧德時代、孚能科技、贛鋒鋰業、瑞浦能源、上海蘭鈞、蜂巢能源等頭部企業,2020年起,超業精密正式進入 LG 新能源的供應商列表,2021年開始為其提供分段設備模塊,且開始接洽整線合作。
除了出海之外,鋰電設備IPO也頗為火熱。
在關鍵領域的龍頭公司順利進入資本市場之后,這兩年的鋰電設備IPO更趨向于在更細分的賽道中產生。
據搜狐汽車統計,新能源電池3D打印、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裝備、電池測試設備、包藍膜機、鋰電熱壓整形設備等多個賽道近期出現了IPO動態。
今年4月,3D打印公司高能數造開啟了IPO準備工作。據悉,高能數造是國內較早聚焦并推出3D打印電池設備的產業化公司。其依托自主研發的電池3D打印技術,已推出三代電池3D打印專用裝備。
4月19日,逸飛激光發表公告稱已完成財務資料更新,上交所恢復其上市審核。據招股書,逸飛激光主營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裝備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產品線包括鋰電池電芯自動裝配線、模組/PACK 自動裝配線等自動化產線及各類精密激光加工智能化專機。
此外,注液機領域的超業精密、包藍膜機領域的譽辰自動化、熱壓整形設備市場的中基自動化、氦檢設備市場的卓譽自動化、電池測試設備領域的武漢藍電等也都在推動IPO進程。
當然,鋰電設備國產化也并非易事。
從技術層面而言,積累更深厚的日韓企業在不少領域仍有一定的優勢,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技術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不少國產設備廠商的技術同國外技術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而從出海角度而言,各種貿易保護政策、地緣政治等因素也在影響著國產鋰電設備走出去的進程。
今年3月初,有媒體報道稱,美國聯邦參議員盧比奧提出希望禁止對使用中國技術生產的電動汽車電池提供稅收抵免。而在3月31日,美國財政部正式發布關于電動汽車稅收抵免的電池采購要求指導意見,明確了其《通脹削減法案》中關于電動汽車補貼政策的細則。該《通脹削減法案》也被視為美國“動力電池白名單”。
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即使國產鋰電設備更具性價比,為了滿足當地政策,國產鋰電設備也有可能無法拿下這些訂單。
但不可否認的是,鋰電設備的全面國產化趨勢已經是勢在必行,所需的,還只是一點時間罷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