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住房是民生之要。新時代10年,我國城鎮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根據“七普”數據,我國城市、鎮家庭戶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達到36.5平方米、42.3平方米,比“六普”時分別增加了7.3平方米、10.3平方米。10年來,我國累計完成投資14.8萬億元,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萬套,1.4億多名群眾喜圓安居夢。
為政之道,民生為本。住房保障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系人民安居樂業,是民生所依。什么是百姓的幸福生活?人民群眾對幸福最樸素的期待就是圓“安居夢”、筑“幸福巢”。推開一扇門,里面是百姓的喜笑顏開,讓更多真實可感的安居成果在神州大地上逐一綻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事實證明,隨著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快建立,以及各項住房保障支持政策的出臺落地,更多新市民、青年人將租得起、住得好,實現自己的安居夢。
安居才能樂業,才能留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保障制度。要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的供給和長租房的建設,重點解決好青年人新市民的住房困難問題,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住房條件、支付能力,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為百姓安居托底,讓他們能放開手腳,為幸福生活去奮斗。要大力整頓房地產市場,營造誠實守信、風清氣正的市場氛圍,讓人民群眾放心地購房,放心地住房。要以讓人民群眾住上更好的房子為目標,從好房子到好小區,從好小區到好社區,從好社區到好城區,進而把城市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的生活空間。
從最早的經濟適用房,到現在的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房,住房保障覆蓋面逐年擴大,保障范圍越來越廣。從2016年首次提出‘房住不炒’,這個提法是一以貫之的,這表明中央對房地產市場政策的導向已經非常明確,不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調控手段。在住房保障體系中,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住房保障群體“應保盡保”。同樣,在住房市場體系中,要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基礎上,優化房地產調控政策,重在滿足首套中小戶型、中低價位的自住需求,解決好超大城市和大城市群“人房匹配”問題。
從“住有所居”到“宜居優居”,聚焦住房保障還應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各地要推動人才安居新政順利出臺,統籌將新就業無房職工、外來務工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等群體納入住房保障范圍,將人才安居保障方式與市民住房保障工作相結合,增加人才保障方式、規范人才保障標準、建立人才保障機制,對重點領域、重點發展產業群體做到精準保障。同時,做好人才公寓籌建工作,助力人才安居保障,通過收購、租賃、盤活等方式加大人才公寓籌建力度,多渠道、多方式滿足人才多樣化住房需求,讓更多新市民、青年人扎根城市,才能提升城市承載力、吸引力、競爭力,彰顯城市的溫度和人文關懷。
住房保障事業永不止步,廣大黨員干部要緊密結合不同關鍵群體的需求,在建立多層次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體系、提升受保障對象的居住體驗和租住服務、強化住房基礎設施建設和租賃市場治理水平等方面,探索美好租住新路徑、新模式、新方法,為百姓尤其是新市民、青年人提供更多保障性租賃產品,用真情真心點亮萬家燈火,托起穩穩的幸福。(金羊網 文/唐代遠)
編輯:郭文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