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18日電 題: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4.5%,建議未來繼續以擴大內需為關鍵
作者 張奧平 增量研究院院長
4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3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8499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5%,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2.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1575億元,同比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107947億元,增長3.3%;第三產業增加值165475億元,增長5.4%。
【資料圖】
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角度看,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922億元,同比增長5.8%,上年四季度為下降2.7%;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07282億元,同比增長5.1%,與上年全年持平。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8.8%,制造業投資增長7.0%,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5.8%;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98877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出口56484億元,增長8.4%;進口42393億元,增長0.2%。
2023年,中國經濟在疫情達峰后快速走出谷底,實現復蘇。經濟先行指標制造業PMI(采購經理人指數)已連續三個月處于擴張區間,彰顯出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韌性與潛力。
往未來看,在政策面強烈的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訴求下,中國經濟已走出三年疫情,站在新一輪復蘇期的起點上。市場主體、投資者也需理解,經濟復蘇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地一路上行,而是逐步的波動回升,過程往往會一波三折。當下我們有理由以理性樂觀的心態,走在經濟周期曲線之前,抓住未來的確定性。
為此,筆者建議,各部門各地方應以擴大內需為關鍵,私人部門民企投資與居民消費為著力點,推動經濟持續內生性復蘇。具體來看:
第一,貨幣政策仍需兼顧總量與結構,為擴內需加足馬力。首先,總量要夠。因當前擴內需仍面臨風險挑戰,應通過降低政策利率,做強私人部門民企與居民資產負債表,助力有效需求恢復,提振信心;其次,投向要準。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實現“精準滴灌”,加大對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現代化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第二,要用真招實策穩定市場主體預期與提振信心。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是就業的函數,就業是企業發展,尤其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函數。故首先,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其次,對于近年來多行業政策調整,要講清政策導向,引導好市場預期,避免市場主體因預期不明而產生信心不足的負反饋循環;最后,要站在微觀市場主體需求的角度,落實好已出臺的助企紓困政策,研究出臺更多支持政策,用真招實策穩定市場預期和提振市場信心。(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中新經緯(jwview)官方微信公眾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