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保中心和四平村委成員對其進行初步清理后,茴油蒸餾遺址灶臺初見雛形,灶臺外形整體保存較好,長4.45米,寬1.95米,有三個灶眼,為三合土夯筑結構。
圖為八角茴油蒸餾遺址。龍州縣普查辦供圖
“八角鄉四平村板靠屯的清代茴油蒸餾遺址是目前龍州縣內發現的唯一一個清代由官方批準建立的茴油蒸餾地遺址。”龍州縣文物保護和考古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黃偉介紹,雖然經歷了一百多年,但該遺址目前保存較好,相關保護和研究工作已經展開。
龍州縣種植八角的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八角的原始產地就在龍州,八角鄉也因盛產八角而得名。八角鄉目前種植八角面積有3萬余畝,2023年收獲八角干果約2819噸。
“清末時期,龍州辟為通商口岸,八角成為出口歐洲的大宗商品。為了運輸和使用方便,龍州的八角生產者發明了八角茴油蒸餾濃縮之法,將果濃縮為油。”黃偉介紹,在中國海關檔案中就有清代八角茴油蒸餾圖的記載。
龍州縣文物保護和考古管理中心主任呂丹鳳表示,此次清代八角茴油蒸餾遺址的發現,揭示了龍州縣村民蒸餾八角茴油活動的相關技術細節,對探索當地經濟、產業和八角加工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也對當今八角生產加工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據統計,龍州縣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共計14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4處。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于今年6月11日起正式開始實地調查、復查工作。目前,龍州縣文物保護和考古管理中心已復查19個不可移動文物點。其中,八角茴油蒸餾遺址是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調查登記的第一個新發現文物線索。(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