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是怎樣的景點?
崇福寺,古名林衙院,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東大街北側。占地面積23400平方米。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敕監造。
崇福寺坐北朝南,規模宏大,其主要建筑位于寺院中軸線上,在平面軸線上沿南北縱向延伸,是一座殿閣群居的古寺廟。崇福寺雖歷經朝代更迭,但仍保留有傳統建筑的記憶以及歷朝歷代建筑的傳統工藝,不僅延續了建筑歷史文脈,有利于相關文化教育和宣傳,而且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建筑科技水平以及當時的生活文化水平。保護崇福寺建筑裝飾遺產文化,對帶動周圍經濟發展具有現實的意義。
崇福寺坐北向南,規模宏偉,氣勢壯觀。崇福寺宇前后五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千佛閣、三寶殿、彌陀殿和觀音殿。東西兩側從前至后有鐘樓、鼓樓、文殊堂 (西配殿) 和地藏殿(東配殿)。
崇福寺內有哪些主要建筑?
觀音殿
觀音殿位居寺之最后,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前有月臺。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拱六鋪作單抄雙下昂計心造,耍頭砍成批竹昂式,古樸簡潔。明次間皆裝隔扇、無窗。殿內梁架為四椽栿對乳栿前后用三柱,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增大了空間。為了減輕荷載,四椽栿跨度增大至10米,平梁上和平梁前端施通長的人字叉手,將前槽上部荷載傳遞到前后檐柱上。這一結構上的大膽創新,反映了建筑技術上的獨具匠心。
彌陀殿
崇福寺內主體建筑彌陀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八椽,單檐歇山頂,坐落于高2.5米的臺基上,殿前月臺寬敞,廣及五間。殿頂三彩琉璃剪邊,兩只鴟吻高大雄健,立于正脊兩端,造型古雅。檐下四周斗拱龐大雄壯,為七鋪作雙抄雙下昂,斗拱后尾挑承在殿內乳栿和丁栿下。前檐柱頭與后檐補間鋪作上除施華拱外,左右各出45度斜拱,充分顯現出金代建筑使用斜拱的特點。殿內柱網設置,為了擴大殿內空間,減去當心間兩柱。殿內梁架徹上明造,分內槽與外槽兩部分。除四周乳栿和丁栿外,居中的四椽栿前端置于大內額上,額枋為較大的復梁式結構,分作上下兩層,其間用斜材支托,類似叉手,構造之法近似人字柁架的作用。
彌陀殿的裝修尤為引人注目,前檐五間隔扇門、后檐明、梢間設板門、隔扇及橫披上的欞花圖案,玲瓏剔透,鏤刻精美,有三角紋、古錢紋、挑白球紋等紋樣達十五種之多,極富裝飾效果。大殿前檐下懸有“彌陀殿”豎匾一通,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原物。
彌陀殿內設有寬大佛壇,供奉主像三尊,正中阿彌陀佛,兩側的觀世音和大勢至二菩薩。塑像比例適度,服飾精致,面型豐滿,神態端莊,有唐、宋造像之風韻,是金代塑像中的上品。殿內四壁滿繪壁畫,內容以說法圖為主,大都屬金代原作。彌陀殿規模龐大,氣勢雄偉,其建筑形制、雕刻藝術、塑像繪畫藝術以及琉璃燒造工藝等均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為金代建筑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