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天的演講中,王巍闡述了自己對“中華文明進程中所見文明交流互鑒”的思考。
(資料圖片)
他舉例道,大約在距今5000年至4500年前,西亞地區原產的小麥、黃牛、綿羊經過中國西北地區傳入中原;中國的粟黍栽培、水稻栽培,也通過后來的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西亞地區。
“冶金術,現在一般認為是經過西亞、中亞傳入中原,之后迅速本土化,我們當時已經掌握高溫燒制陶器的技術,便將二者融合,發明了陶范制作青銅容器的方法。”他說。
聰明的中國古人不斷學習創新,發展至商代,出現了輝煌的青銅文明。
中國絲綢亦備受古希臘和古羅馬貴族的喜愛。王巍提到,據說當時絲綢在西亞非常貴,有一次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的絲綢出現在劇院,驚艷全場,那時絲綢每磅要黃金12兩。之后養蠶繅絲的技術傳到了西亞和歐洲。絲綢衣料,也在歐洲和北非逐漸普及。”
同時,王巍表示,冶鐵術是從西亞傳過來的,但傳過來之后,漢代也有新的發明,比如鑄鐵,鐵剛鑄造好時非常硬、脆,古人便通過高溫脫碳的方式,增加鐵的韌性,這樣可以制作很多武器和工具,這種技術也向西傳播,確實有一個相互學習和借鑒的過程。
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躍。“有許多中亞商人到唐朝做官、經商,日本也派來遣唐使,大家對此都習以為常。”王巍介紹。
“考古方面,我們經常能看到牽駱駝的胡人唐三彩俑。西亞地區黃金非常盛行,金器也做得非常漂亮。”他展示了一些圖片,“這是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窖藏,從紋飾到器型,很多都是西亞的風格。”
他總結道,距今3000年左右,冶鐵術和“蜻蜓眼”的玻璃制作技術傳入,“鐵器傳入之后,促進了我國鐵器乃至文明的發展。”
漢武帝派遣張騫通西域,開啟了絲綢之路官方的交流。唐代著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滿載佛經歸來,七八世紀,中國的紙和造紙術傳到了西亞,九世紀末中國造紙術傳入了埃及。十二世紀,造紙術從北非傳到了西班牙、法國,紙的發明、西傳促進了歐洲近代文明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中華民族的先人前赴后繼,開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向各地傳播了中華文明,同時也積極吸收其他地區先進的文化因素,融入到自身文明當中。”王巍表示。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王巍說道。
他認為,兼收并蓄使中華文明不斷保持活力,也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綿不斷的重要原因,歷史的經驗對我們當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