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預定利率3.0%即將漸行漸遠,收益3.5%的誤導性宣傳又開始浮現。
近日,有消費者向財聯社記者反映,收到疑似中國人壽發來的營銷短信,信息稱“為應對銀行清退保本型理財,7.27號會限時限量發售一款中長期‘類國債’儲蓄產品,固定收益在3.5%左右”。該消費者疑惑,據說壽險預定利率即將下調至2.5%,為何還有收益3.5%的產品在賣。
記者通過向業內人士咨詢獲悉,信息所指產品可能是款增額終身壽險,但所說“固定收益3.5%”應該指的是預期收益,跟目前市面上討論的預定利率是兩個不同概念。據業內人士判斷,此類產品收益要實現3.5%,預計需要投保15到20年時間。
此外,記者也向中國人壽業務人員求證,對方表示,該短信格式跟公司常用的不一致,應該不是來自該公司。
記者注意到,目前有不少人在社交平臺上表示收到過類似信息或見過類似宣傳文案。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壽險預定利率即將下調的消息放出,市面上再次出現“炒停售”現象,可能有不良代理人趁機有意混淆兩個概念誤導消費者。
壽險預定利率還能到3.5%?業內:可能概念混淆產生誤導
北京某保險經紀機構從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增額終身壽產品收益不等同于預定利率,預定利率是保險公司開發保險產品時候考慮的社會利率環境,跟收益沒有直接關系。
東吳證券指出,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作為一種產品開發工具,是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對投資端回報率的預設假設。保險預期收益的實現取決于保險產品的類型、投保人的投資期限以及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
上述人士表示,即便預期收益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達到3.5%,而是需要投保時長去累計。“如果收益一開始就有3.5%,不可能還需要推銷,早賣爆了。”該人士表示,一般投保10年收益能達到2%,投保20年收益才能接近3.5%。
此外,對于信息中提到的“中長期‘類國債’儲蓄產品”的描述,業內人士認為,不要聽信這種類比。這種描述模糊不清,通過“打比方”且并不公布具體產品名稱的宣傳方式可能存在刻意誤導。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上述短信信息確實未透露具體產品名稱,只是注重描述收益和穩定性。而且短信抬頭標注為“人壽保險”,讓消費者一度以為是中國人壽推來的信息。
不過,經記者與中國人壽相關業務人員核實,該公司一般向客戶推送的短信抬頭為“中國人壽”,上述短信格式與該公司的并不相符。
壽險預定利率下調在即,市場“炒停售”再起
受訪業內人士稱,從信息推送時機來看,或與近期人身險預定利率將迎來新一輪調降有關。
據財聯社記者從業內獲悉,日前,監管部門組織老七家召開閉門會,商討保險產品預定利率調降。其中,普通型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將從3%下調至2.5%,調整期1個月;投資型保險產品中,分紅險的保證利率上限或調整為2%,萬能險賬戶的保證利率上限調整至1.75%,調整期為2個月。
雖然關于此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監管至今尚未設置統一的時間點要求全市場的產品統一停售,但是業內已經形成“箭在弦上”的共識,不少公司已在內部公告產品具體切換時間。
有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公司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將于8月底之前下架,分紅險產品將于9月底之前下架。上述保險經紀機構從業人士也告訴記者,增額壽險產品預定利率預計今年8月底要降,以后再買收益至少要比現在少14%左右。
“新一輪預定利率即將下調消息放出后,市場往往會出現‘炒停售’現象,”華南某頭部壽險人士此前告訴記者,這種現象以前幾乎每一輪預定利率下調時都會出現。而“炒停售”同時也可能會有一些亂象出現,例如會有代理人或中介通過混淆概念去宣傳吸引消費者關注,值得警惕。
據了解,壽險預定利率再度降檔有助于行業降低利差損風險,當前保險公司負債成本調降節奏明顯慢于投資收益率下行速度,面臨較大利差損壓力。華西證券近日指出,壓降負債成本主要出于當下資本市場長債利率趨勢性下行,險企為防范利差損風險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