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我國科學家在《自然·植物》上發表封面論文《一億年前琥珀中發現起源于南非的適火性鼠李科植物》。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起源于中生代鼠李科植物具原位花粉的完整花朵化石,為東南亞地區早期有花植物演化與板塊運動關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
該研究成果由青島科技大學教授王碩帶領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遼寧撫順琥珀研究所和福建農林大學等單位,以及英國開放大學、布里斯托大學和南非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合作取得。
記者了解到,王碩團隊研究了24塊形成于約一億年前的琥珀化石標本,通過對其表面細微特征、內部三維結構與現生植物形態結構的對比分析,最終在南非的開普植物區找到了這些琥珀化石植物的現存后裔。這些完好保存在琥珀中的化石植物在印度板塊與岡瓦納古陸帶尚未完全分離前即已形成,隨著岡瓦納古陸的解體和印度板塊的北移,這一生物群的祖先通過印度板塊傳播到緬甸北部,但它們的后裔卻一直在南非的開普植物區生存繁衍。這些花朵從恐龍繁盛的中生代綻放至今,且其花朵、葉片、毛被等特征都表現出對頻繁野火的高度適應性。研究表明,緬甸北部的植物區系與非洲大陸最南端的植物區系存在聯系,白堊紀時期頻繁發生的野火可能是驅動被子植物演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起源于新生代以前的裸子植物,包括銀杏、水杉被稱為“活化石”。王碩介紹,該研究表明,開普植物區現存的鼠李科石南茶屬(Phylica)有約一億年的化石歷史,是一類適應野火頻發生境的古老被子植物,也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