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診斷是預防出生缺陷的有效方法。隨著產前診斷技術的發展,出生缺陷的檢出率提高了6%—9%,產前診斷的價值和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對產前診斷的管理、審批、實施等作出具體規定。
“產前檢查是一種普篩,每個孕婦都要做。但有些孕婦除了要做產前檢查外,還需要做產前診斷。產前診斷指的是對胎兒進行先天性缺陷和遺傳性疾病的診斷,這也包括相應的篩查。”日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圍產醫學部主任醫師阮焱表示,產前診斷對某些孕產婦非常重要,但在現實中,受主客觀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有一部分需要做產前診斷的孕婦卻沒有進行相應的產前診斷。
近年來,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蔣宇林明顯感覺到,產前診斷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門診量越來越多。“大家都希望生出健康的寶寶,而產前診斷能有效篩查出產前檢查發現不了的一些疾病。”蔣宇林說。
阻斷出生缺陷的有效方法
2012年《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顯示,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兒約90萬例。引起出生缺陷的原因有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其中遺傳相關病例占出生總人數的6%。而使用產前診斷技術,越來越多的遺傳病可以在產前被發現。
“產前診斷是預防出生缺陷的有效方法。”阮焱表示,隨著產前診斷技術的發展,出生缺陷的檢出率提高了6%—9%,產前診斷的價值和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產前診斷也是進行宮內治療的基礎和依據。”阮焱介紹,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先天性疾病如膈疝、胎兒水腫綜合征、宮內選擇性生長受限等都可以進行宮內治療,而產前診斷能為宮內治療提供決策基礎和依據。
此外,有些胎兒在出生后的治療也需要產前診斷提供依據。“比如法洛氏四聯癥患兒,如果經產前診斷患兒并沒有染色體問題,那么就可以進行小兒心臟外科手術,術后緩解率可達70%—80%。”阮焱說,總而言之,產前診斷能有效預防和阻斷出生缺陷,提高優生率。
哪些孕婦有必要進行產前診斷呢?
根據最新發布的《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孕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治醫師應當建議其進行產前診斷:羊水過多或者過少的;胎兒發育異?;蛘咛河锌梢苫蔚?孕早期時接觸過可能導致胎兒先天缺陷的物質的;有遺傳病家族史或者曾經分娩過先天性嚴重缺陷嬰兒的;年齡超過35周歲的。
上述管理辦法還提到,對于產前診斷技術及診斷結果,經治醫師應向孕婦或家屬告知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風險性,使孕婦或家屬理解技術可能存在的風險和結果的不確定性。
產前診斷新技術不斷涌現
產前診斷技術項目包括遺傳咨詢、醫學影像、生化免疫、細胞遺傳和分子遺傳。
遺傳咨詢適用于家族遺傳病史較明確,或想要再次妊娠但既往生育過嚴重遺傳性疾病/嚴重缺陷患兒的夫妻。
超聲檢查、胎兒核磁等醫學影像手段主要用于篩查胎兒身體或器官結構上的問題,比如先天性心臟病、膈疝、四肢短小、腦積水等。對于超聲提示的軟指標異常,醫生會結合孕周、孕齡考慮是否采取介入性產前診斷。
阮焱介紹,此外唐氏篩查屬于血清學生化免疫篩查,被大眾普遍接受;羊水穿刺細胞遺傳學檢查是經典的介入性產前診斷,這項技術發展較成熟,對胎兒影響較小,并發癥相對較低;絨毛膜穿刺活檢能通過分子遺傳學等方法進行胎兒染色體異常診斷;胎兒臍帶血穿刺取樣是挽救性方法,對醫生穿刺技術要求較高。
“除了上述傳統的產前診斷技術,如今一些新技術也被應用于產前診斷之中,產前診斷進入到了分子時代。”蔣宇林表示。
PCR技術、Sanger測序技術和多重連接依賴式探針擴增技術等傳統分子診斷技術,以及芯片技術、高通量測序技術、全外顯子組測序和全基因組測序等新興分子診斷技術陸續被用于產前診斷之中。
比如,對母體外周血漿中的游離DNA片段進行測序分析,能獲得胎兒遺傳信息并對其進行判讀;基于芯片平臺的染色體微陣列技術和基于高通量測序平臺的CNVseq技術,是用來診斷胎兒染色體微缺失微重復綜合征的常用方法;胎兒全外顯子檢測可通過基因測序幫助診斷胎兒是否患有罕見的疑難疾病或家族譜系疾病,雖然有許多局限性,但仍是用于胎兒的有效檢測手段;由于外顯子區域以外的DNA序列也可以影響胎兒基因活性,因此全基因組測序近年來也成為產前診斷的一種手段。
“還有一些特殊疾病可以通過胎兒檢查。這種方法可以把類似腹腔鏡的內鏡置入羊膜腔內,直接觀察胎兒的體表和結構。”阮焱介紹。
這么多產前診斷技術,如何選擇?蔣宇林表示,這些產前診斷技術有些是層層遞進,有些是互為補充。“但無論如何,醫生選擇任何一項產前診斷技術,都必須從其醫學指征出發,另外還要考慮禁忌癥和技術本身的優缺點。”蔣宇林說。
多管齊下推動產前診斷發展
產前診斷新技術能把更多隱秘的、復雜的遺傳性疾病扼殺在搖籃之中。但在蔣宇林看來,要推動產前診斷進一步合理開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產前診斷有關機制、加強專業隊伍建設,以及向公眾普及產前診斷技術知識。
蔣宇林指出,面對產前診斷新技術,醫生不能抱殘守缺因循守舊,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高產前診斷能力。對孕婦及家屬而言,既不能迷信產前診斷新技術,也不能一味排斥,要和醫生充分溝通,理性選擇產前診斷技術。
新技術進入臨床,需要做技術評估、審批和質控,蔣宇林表示,這要求相關衛生健康部門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有效合理審批,做好質量控制。蔣宇林稱,目前,國家衛健委正著手開展產前篩查和診斷工作的質量評估工作,將從臨床咨詢、實驗室檢測以及超聲評估這幾個方面來對相關的產前篩查和診斷機構的工作進行質量評價,將加強事中監管,確保全國產前診斷工作高質量發展,實現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此外,蔣宇林認為,還要進一步完善產前診斷的相關機制。產前診斷是雙準入機制,即機構要有資質,從業人員也要有資質。為合理分配產前診斷資源,一方面要允許一定數量的醫療保健機構獲批開展產前診斷。另一方面,要加強機構合作盤活相應資源,比如使具備產前診斷資質的機構與不具備該資質的機構擁有暢通的轉診渠道,讓一些機構與第三方機構的實驗室開展良性合作。
“產前診斷是個技術活。光有機構不行,還必須要有專業隊伍。”蔣宇林強調,要加強對產前診斷技術人員的培訓,尤其是要對我國欠發達地區的工作人員進行產前診斷的技術培訓,實現點對點規劃、幫扶,逐步改變產前診斷資源分布不均的局面。
蔣宇林還呼吁,加強公眾對健康孕育知識的了解十分重要。孕婦除了要做好定期產檢,也有必要了解產前診斷的常識,尤其是在當前高齡產婦增多的背景下,要盡量做好規范檢查。他告訴記者,目前國家正在通過一些科普項目來推動產前診斷的合理開展。(科技日報 記者代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