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前)與其衛星卡戎。(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網站)
美國一個天文學研究團隊試圖為冥王星從行星“降級”為矮行星“翻案”。一份發表于《國際太陽系研究雜志》8月刊的最新研究報告說,國際天文學聯合會12年前的決定沒有合理理由支撐,冥王星理應重歸“太陽系九大行星”行列。
“降級沒道理”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2006年發布的太陽系行星新定義,冥王星被剔除出行星行列,降級為矮行星,理由是冥王星體積太小、無力“清空”軌道周圍。
新報告針對定義中“清空軌道”標準提出異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0日報道,報告第一作者、行星學家菲利普·梅茨格在他就職的佛羅里達中部大學網站發表聲明,質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根據一個“沒人在研究中使用的概念”界定行星。
梅茨格等4人組成的團隊研究兩百多年來發表的天文學資料,發現僅有19世紀早期的一份研究資料采用“清空軌道”這一標準。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天文學術語規范,2006年發布的“行星”界定標準為:不僅要繞著太陽做軌道運動,必須是球體或近乎球體,并且能夠“清空軌道鄰近區域”,使這一區域內沒有其他天體阻礙其運行。
梅茨格指出,行星界定標準20世紀50年代有過變化,當時美籍荷蘭裔天文學家柯伊伯提出,一個天體是否為行星,取決于它如何形成。梅茨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界定行星的關鍵標準應是天體體量是否足夠大、以至其所受重力使它成為球形。
“這一定義不是隨便得來。事實上,它是天體演化進程中一個重要里程碑,因為當它發生時,將激發天體內活躍的地質運動。”
名稱不重要?
2015年7月14日美國航天局公布的“新視野”號探測器11日拍攝的冥王星照片。(新華/法新)
天文學界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給冥王星降級一直存在爭議。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2014年就此主題邀請專家討論,隨后讓聽眾投票表決“冥王星到底算不算行星?”多數聽眾選擇“算”。
就職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拉爾斯·克里斯滕森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科研人員可以向這一學術團體的相關工作組提出動議、要求就更改冥王星地位出臺新決議,但聯合會迄今沒有收到任何提案。“當然,圍繞這類話題展開辯論是良好、健康的行為。”
美國航天和天文學資訊網站space.com報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當年降級冥王星決定的兩名發起人對梅茨格團隊的研究結論不以為然。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行星學家邁克·布朗一向樂于為自己主張辯護,在社交網站“推特”上自稱“冥王星殺手”。他說,對方陣營為了把冥王星重新“正名”為行星,“搜羅任何找得到的解釋”。
布朗的同事、“降級冥王星”研究搭檔康斯坦丁·巴特金認同不少科學家的看法,即不要糾纏于行星命名,而應專注于研究行星的質量和軌道等可以量化的特征,“重要的是這些量化特征,而不是我們怎么稱呼它們”。
梅茨格卻說,名稱有重要含義,他認為冥王星是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最復雜、最有趣的行星”,不該被剔除出行星行列。(記者沈敏)
標簽: 新研究欲給冥王星“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