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等待叫望穿秋水,有一種寒冷叫忘穿秋褲。
如今氣溫日漸下降,全國各地已現初冬景象,冷感正咄咄逼人。
11月26日,記者采訪了湖北農業氣象專家黃智敏,請他說說冷感的理兒。
黃智敏說,人體的冷感與空氣水分、風速、蒸發等都有關。水的變態及各種氣象要素,緊密地摻和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可能導致冷感錯位。
濕冷要比干冷冷
讓我們將長江中游的武漢與緯度比之高10度的北京做一番比較。歷年北京元月平均氣溫會比武漢低7.5℃左右,但人們卻覺得北京沒有武漢冷。這是為什么呢?
究其原因,武漢的絕對濕度(空氣中單位體積內所含的水汽質量)與相對濕度(空氣中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下飽和水汽壓的百分比)都比北京大得多。
空氣濕度大意味著人體表裸露部分(如頭部、手部)所含水分更多,而水的導熱率比空氣大很多(水為4.18,空氣為0.002508),有利于人體熱擴散,加之水分蒸發需要消耗人體熱量,因此人的體溫就會降得快。
同時,武漢冬季的日照時數比北京要少得多,缺少陽光直接照射,人處在較多陰濕天氣里就會感覺武漢比北京天氣冷。
綜合上面各種因素,人們就會覺得似乎武漢比北京的氣溫還低。
化雪要比下雪冷
民間諺語有云:下雪不冷,化雪冷。這又是什么道理呢?
在同一地方,一般下雪的時候由于冷暖空氣相互對峙,通常風速較小,人體表面水分蒸發慢,耗熱少;同時天空云層密布,地面雖然會輻射冷卻(指物體通過輻射散熱的過程),但云層的“逆輻射”又會將部分熱量反饋回來;同時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時,也會釋放出潛能熱量,使地面或近地層空氣獲得部分熱量。因此下雪的時候反而不會覺得冷。
可是在下雪后天氣轉晴的夜間,天空往往一碧無云,地面與近地層空氣輻射冷卻強烈,使氣溫比下雪時更低。在次日初晴時,雪融又會消耗空氣周遭的熱量,還殘存的冷平流也會帶來一定的風力,使人體水分加快蒸發,致使體溫下降。這樣人們就會覺得化雪要比下雪冷。
這些情況下你也會覺得冷
還有哪些情況會讓你覺得冷呢?
城市內樓房林立,風小散熱慢,加之工廠、居民生活等排熱,氣溫比鄉村高;相反鄉村空曠,空氣流通,風速較大,加之一些綠色植物蒸騰或水面蒸發耗熱較多,氣溫便相對較低。
此外,如果天氣由晴轉陰,再緩慢降下雨雪,溫度降幅較小,人們在生理與心理上容易適應,就不會覺得特別冷;反之,天氣迅速轉雨雪,驟然降溫,體表相對濕度陡升,人體受風吹急劇蒸發耗熱,在生理與心理的感受上就會覺得更冷。
標簽: 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