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我國一個重大公共衛生難題,每年有30多萬人因之去世。我國每年肝癌的新發病例占全球一半左右。
與此同時,我國仍有接近1億的肝炎病毒攜帶者,以及接近3000萬的肝病患者,這些都屬于肝癌的重高危人群。如何對這些高危人群進行早篩早治,成為公共衛生領域亟須解決的問題。
早期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90%
肝癌作為我國發病率、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一直排名在惡性腫瘤發病前5位、死亡第2位。過去,由于長期沒有可靠的篩查技術,導致絕大部分患者一旦確診就已是中晚期,因而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甲胎蛋白(AFP)加B超是肝癌臨床診斷的‘金標準’,肝癌高危人群一般3—6個月到醫院檢查一次。”泛生子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思振介紹說,這種方法的特異性表現較為優秀,但靈敏度僅60%多,尤其是在檢測早期肝癌方面更為不佳。
國家癌癥中心癌癥早診早治辦公室副主任李霓表示:“由于受到技術的限制,我們會漏掉很多早期的病人??赡苣硞€病人AFP是正常的,B超也是正常的,但他一年之后卻得了肝癌,甚至已經到了晚期,就是因為肝癌發展速度非???。這就急需更加靈敏的技術解決肝癌篩查中的瓶頸和困境。”
據統計,我國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12.1%,而早期發現肝癌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90%。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研究顯示,癌癥的早期篩查可以讓死亡率降低40%以上,早期病例診療費用也較晚期患者節省70%左右。
新技術突破肝癌早篩的限制瓶頸
專業人士稱,DNA變異、DNA甲基化和蛋白表達是發現早期癌癥的三類有效標志物。由于血液中游離DNA含量很低,往往不能同時檢測。而泛生子自主研發的技術,通過使用捕獲法、擴增法等多種方案,可以同時檢測外周血中游離DNA的多種甲基化和基因突變信息,突破癌癥早篩的限制瓶頸。該項肝癌早期檢測新技術只需抽一管血,就可以比傳統方法多檢出50%左右的肝癌患者,大幅降低漏檢率。
“此前我們與國家癌癥中心一起,共同對4500名澳抗陽性患者開展了前瞻性隊列研究。該研究表明,基于液體活檢癌癥的早篩技術實現了92%的靈敏度、93%的特異性,而超聲檢查聯合甲胎蛋白檢測則取得了67%的靈敏度和99%的特異性。”王思振告訴記者。
2019年,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與泛生子合作完成的關于肝癌早篩的研究成果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該成果于今年被批準加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發惡性腫瘤早篩早診技術研發及應用研究項目”。
盡早把高危人群納入早篩范圍
降低癌癥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最主要的戰略還是要將防治的關口——早篩早診早治前移。
此次在無錫惠山啟動的“肝癌早篩綜合防控”示范項目,將在未來3年,以惠山區為支點,實現對無錫高危人群的肝癌篩查全覆蓋,逐步將無錫建設成為全國低肝癌綜合防控示范城市。
李霓告訴記者,從客觀標準來看,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HBV病毒感染陽性,患有其他肝臟疾病,尤其是肝硬化者。如果把范圍再擴大一點,還包括嗜酒、不愛運動、肥胖等人群。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癥中心主任赫捷認為:“相信能夠憑借先進的液體活檢技術,提高肝癌早期診斷水平,從而提高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
癌癥不僅是一個健康問題,更是一個民生問題,它是嚴重危害生命,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黨的十八大以來,“健康中國”已提升為國家戰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針對高發地區重點癌癥開展早診早治工作”,“到2030年,實現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
目前在國家層面已經開展大量癌癥篩查工作,如實施農村婦女兩癌篩查項目、農村癌癥早診早治項目、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以及淮河流域癌癥早診早治項目,每年投入近7億元針對八大癌癥進行篩查和早診早治。
而在地方,目前全國約有18個地區開展了重點癌癥的早篩早診早治,例如北京婦女兩癌篩查,上海、天津的結直腸癌篩查等。隨著中央、地方財政的不斷投入,將來受益的人群范圍也會越來越廣,這讓全國老百姓對癌癥的防控看到了希望。記者 張 曄
標簽: 早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