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栽培生理創新團隊指導的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20畝玉米高產示范田,由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測產,畝產達到1234.88公斤,創東北玉米機械粒收規模種植高產紀錄;千畝示范田畝產超1000公斤,較當地農戶平均產量增加450公斤以上。
團隊首席、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李少昆介紹,團隊歷時17年、在全國多個生態區組織實施玉米高產潛力探索,明確了以“密植增穗增產,培育高質量抗倒群體,增加花后群體物質生產和高效分配”為核心的產量突破途徑,連續7次刷新我國玉米高產記錄。2019年,受通遼市農牧局、科爾沁區及科左中旗政府邀請,團隊在通遼主產區大規模推動高產、高效協同的“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的生產應用。通過建設4處現代玉米生產技術試驗示范基地,開展了淺埋滴灌生產條件下的高產宜粒收品種篩選、高產潛力與密植栽培、水肥高效運籌技術、高質量玉米生產等試驗與示范項目。團隊帶領當地合作社具體實施,把試驗基地變成了“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的“田間課堂”,宣傳推廣現代玉米生產理念和技術。雖然今年經歷了春季低溫、夏季干旱以及秋季臺風冰雹等多次災害性氣候過程,但示范區玉米長勢良好、抗逆性強、產量穩步提升。測算結果顯示,千畝示范田實現了高產與資源高效利用的協同提升,平均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產力高于當地農戶水平近一倍。經農技部門測算,示范田畝均凈收入1529.4元,較農戶畝均增收918.9元,極大提升了通遼玉米產業競爭力。
下一步,團隊將通過通遼市試點成立的黃玉米行業協會、農事綜合社會化服務行業協會等,將這一創新熟化的適宜當地集約化生產的“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在全市更大區域快速復制推廣。
據悉,通遼市玉米種植面積超過1800萬畝,產量占全國玉米總產量的5%,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畜牧業生產以及玉米深加工基地。
標簽: 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