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是船舶的重要操縱設備,附設在船體外,利用航行時水流在其操縱面上的作用力來工作,是控制船舶航向的裝置。
《天工開物》中對舵的作用原理是這樣介紹的:“凡舵力所障水,相應及船頭而止,其腹底之下,儼若一派急順流,故船頭不約而正,其機妙不可言。舵上所操柄,名曰關門棒,欲船北,則南向捩轉;欲船南,則北向捩轉。”大意是,船舵能阻擋水的力量,其作用范圍到船頭為止,船底下好像有股很急的順流,船頭無需約束就能擺正。要想讓船向北行駛,只要把關門棒向南扭轉就行;而要想讓船向南行駛,則將關門棒向北扭轉即可。
按現代的力學知識來解釋,如圖所示,在發動機的作用下,船向前(即圖示向右)航行。在研究船體和水的相對運動時,通常將船看作固定不動的物體,而認為水流正在進行與船行駛方向相反的移動。從所給的圖中可以看出,水有一個作用力P壓到了舵A上,在P的作用下,船會圍繞著重心C順時針轉動。船與水的相對速度越大,即船的行駛速度越快時,舵就會越靈敏。但是如果船與水的相對速度為零,即相對靜止時,舵的靈敏度很低,就無法使船轉動起來了。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舵的國家,舵的發明是我國造船和航海技術方面的重大成就,對世界航海事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我國的船舵是由船槳發展而來。古代航行早期,船槳分為兩種,分別用來劃行和控制方向,其中控制方向的槳就被稱為舵槳。舵槳的位置從船舷逐漸移至船尾中央,成為尾槳,操作方法也逐漸從劃動轉變為不離開水面的左右擺動。但這樣的尾舵槳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遇到淺灘或靠岸時不易操縱。于是古人不斷改善舵的形狀和安裝方式,最終發明了真正的舵。
早期的舵是斜伸出船尾的,在船后會凸出較多;改良之后舵的形態變為垂直插入水中,舵面和舵柱的聯結位置也由舵面中部移到了邊上,這種舵叫做垂直舵。我國古代的帆船結構大多是首尾翹起的,因此正適合安裝垂直舵,后來還會在船尾修建專門的舵樓,用來操縱船舵。
后來因航道上的水深淺不一,古人又將垂直舵升級為了升降舵,也叫懸吊舵,這是一種能用繩子轉動滑輪從而使之能夠上下移動的舵。當船靠岸或駛入淺灘時,可以將舵吊起,避免被折斷;當船只在行駛過程中不需要改變航向時,將舵升起來以減少阻力、提高行駛速度;當遇到風浪時,將舵降到最低處,可以減少船體搖晃、降低船只隨風漂泊的可能性,從而降低船只航行的危險性。
時至今日,舵仍舊是船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看來,我國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覷,許多發明成果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拓展應用。
標簽: 船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