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區門禁到申請健康碼,從手機解鎖到刷臉支付,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突飛猛進,正快速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據測算,這幾年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1年將突破500億元。
人臉識別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同時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擔憂。自去年以來,美國舊金山、薩默維爾、奧克蘭、波士頓等城市已通過立法,禁止在執法或公共場所的視頻監控中進行人臉識別。今年1月,美國臉書公司因違反了美國伊利諾伊州的《生物信息隱私法案》,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從數百萬用戶的照片中獲取面部數據用于“標簽建議”,向相關用戶支付了5.5億美元的和解費。歐洲國家也加強了對人臉識別的監管,臉書最近宣布將在10月15日之前刪除針對歐洲用戶建立的人臉數據庫。
在國內,呼吁重視人臉識別安全問題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去年,因不愿意使用人臉識別,浙江某大學副教授以侵犯隱私權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被稱為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今年疫情發生以來,很多小區為了加強管控,引進人臉識別門禁系統,一定程度上引發業主與物業矛盾。
人臉識別引發擔憂,原因是多方面的。人臉等生物特征數據泄露,將會給用戶造成不可逆的損失。已經發生的案件表明,泄露出去的人臉信息,可能會被人用于惡意開立銀行或網絡支付賬戶、盜取資金等,給受害人造成嚴重損失。此外還有技術不成熟的風險。雖然在一些特定的數據集上,基于大數據+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技術能夠達到99.88%的準確度,但研究人員也發現,當前人臉識別技術仍存在盲點。
從監管角度看,要加快規則的建立,引導行業自律。已經頒布的《網絡安全法》和制定中的《數據安全法》將為人臉數據的保護提供基本的法律框架,已經發布并將于2020年11月實施的國標《信息安全技術遠程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和制定中的《信息技術安全技術生物特征識別信息的保護要求》等標準,將為人臉識別數據保護提供具體規范。規則建立后,還需要加強執法,通過各種手段推動標準落地。除了執法部門的努力之外,還要充分調動市場自我監督、自我約束的力量,引導行業自律,實現人工智能應用中的數據安全治理,提升整個行業的透明度和規范性。
從市場角度看,技術自身的成熟度和安全防護手段要加快跟進。產業界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研究,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建立行業基準,開展測試認證,讓真正成熟安全的人臉識別技術與產品脫穎而出。
從消費者角度看,要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消費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和安全意識,在追求新奇和方便的同時,擦亮眼睛,保護數據安全。
標簽: 人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