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科技投入和產出規模大幅增長,科學論文數量和質量都有顯著進步,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突破性、原創性成果缺乏。這與學風不夠扎實不無關系。中國科研行高致遠,首先要消除浮夸浮躁的弊病。
今年6月,中辦、國辦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提到,“大力弘揚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反對盲目追逐熱點,不隨意變換研究方向,堅決摒棄拜金主義”。
科技界確實存在浮躁問題。去年發布的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近半數人認為,我國急功近利、學風浮躁問題比較嚴重。
“浮躁”二字:浮,其表虛浮;躁,內心不安。高遠的目標和短近的目標劇烈沖突斗爭,讓人躁動不安,讓科研人員不能沉下心來啃硬骨頭,而是汲汲于待遇、經費、頭銜。
浮躁浮夸背后有值得我們深思的原因:一方面,有機制上急需解決的弊病;另一方面,也有不良文化侵蝕科研人員內心的問題。
過去一段時間,為便于考核績效,許多科研機構習慣于“以數字論英雄”,拿論文和項目數量統計科學家的貢獻。這種績效考核忽視科學內涵,讓科研人員急功近利。應該說,若干年前這種考核方式有其客觀來由,不能完全否定,只是“一刀切”的壓力促成了價值扭曲。
數字考核的壓力下,有人全力“灌水”;有人青菜蘿卜全不挑,裝到筐里再說;有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遺忘了根據地;有人為迎合項目、評獎、人才計劃,駛離了正軌。
這種氛圍下,風險小、不耗時、不耗力、在短期內就能攻克的“短平快”項目備受青睞;需長遠投入,甘坐冷板凳的研究卻少人問津。
剎住學術浮躁之風,要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針對評價數量化、唯論文、人才“標簽化”等頑疾,這幾年,已頻繁出臺改革和完善科技評價制度的硬招、實招。要看到,中國科研水準已今非昔比,科學家做重大選題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改進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設將有效地遏制浮躁行為。
另一方面,與制度建設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是,科研人員要理順心態,正確處理名利與學術間的矛盾。
科研人員可能同時考慮很多目標:拿到一筆經費、完成一個項目、搞清一道難題、做一個純粹的人。能否克服浮躁,要看心態是短期目標主導還是長期目標主導。
如眼光短淺,念著拿更多錢,爬更高職位,求更多頭銜,必然不會把精力傾注給科研。
科研本質上有超脫世俗的學術屬性,學者如果不悉心求真,矚目非常之物,焉能建立非常之功?進入象牙塔,就選擇了淡泊名利、醉心學問的生活方式。這并不是要求科研人員不去追求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不考慮房子、車子、票子;但如果科學家搞科研是為追名逐利,而非興趣所在,就難免出現種種倒錯怪象。
平心而論,浮躁是時下社會各界共同的弊病,不能單單擇出科學家來求全責備。但科學家受社會風氣影響,也影響社會風氣??茖W家受全社會尊重,更應該符合社會期待,樹立求真務實、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無私奉獻的標桿。戒除浮躁,科學家應該走在前面。(本報評論員)
標簽: 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