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證監會公布的2023年期貨公司分類結果(以下簡稱“分類結果”)顯示,在全行業150家期貨公司中,有55家獲得A類評級,較上一年度有所增長,占比近四成;同時,有84家獲得B類評級,占比逾五成。
(資料圖片)
多位受訪專家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根據2023年期貨公司分類結果,被評級A類和B類的公司數量有增長,一方面反映了期貨市場抗風險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則是期貨公司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體現。
4家公司新晉AA級
據了解,期貨公司評級分為A(AAA、AA、A)、B(BBB、BB、B)、C(CCC、CC、C)、D、E等5類11個級別。
分類結果顯示,此番有22家期貨公司獲評AA級,排名靠前的分別是國泰君安、銀河期貨、中信期貨、華泰期貨和東證期貨等,相較上一年度,新晉AA級的期貨公司有4家,分別是方正中期、宏源期貨、瑞達期貨、五礦期貨。
此外,有33家期貨公司獲評A級,例如平安期貨、東吳期貨、國信期貨和國元期貨等。而這其中有4家從B類躋身A類,分別是海證期貨、華西期貨、中國國際和華聞期貨。
在84家獲評B類評級公司中,有42家公司獲評BBB級,34家公司獲評BB級,8家公司獲評B級,排名靠前的期貨公司包括大有期貨、東航期貨、中銀期貨、中輝期貨和東興期貨等。綜合來看,今年獲評A類和B類評級的期貨公司數量有所增長。
北京某期貨公司高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23年期貨公司分類結果與以往相比,部分公司出現上升或下降態勢,主要在于今年的評價指標有所調整,其中,將市場抗風險能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等作為重要評比標準。“注冊資本金、風險管理業務規模和產業客戶結構等是今年參評的重要標準。”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告訴記者,今年AA級公司數量較上一年度多出幾家,反映了期貨公司綜合實力更強的梯隊擴容;同時,B類公司數量也有增長,體現出中等期貨公司的綜合實力也有提升。不過,今年分類評級中,將“保險+期貨”業務規模等多個指標納入其中,反映了監管對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此外,今年在C類和D類評級中僅有11家期貨公司。其中,CCC級有5家,分別是東方匯金期貨、華鑫期貨、前海期貨、天富期貨和永商期貨;CC級有4家,分別是恒銀期貨、鑫鼎盛期貨、天鴻期貨和新紀元期貨;C級和D級均有1家,分別是大通期貨和上海東方。
抗風險能力成為重要指標
據了解,期貨公司分級主要圍繞風險管理能力、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市場競爭力和持續合規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監管層在不斷提高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及合規水平前提下,逐步提升服務能力和競爭力。
多位受訪者對記者表示,分類評價從多個方面對期貨公司的綜合能力進行認定,但重要參考依據是市場抗風險能力是否過硬,此外便是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的體現。
前述北京某期貨公司高管表示,長期以來,制約期貨公司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資本金不足,一方面在于控股股東嚴格按照凈資本收益率來考慮是否對期貨公司進行增資,另一方面在于期貨公司盈利方式較為單一。“雖然近些年在資管業務、風險管理業務等放開背景下,期貨公司盈利渠道有所拓寬,但對于多數期貨公司來說,短期盈利能力的提升還不太現實。”
記者從獲悉的一份《期貨公司分類監管規定》中了解到,目前相關評價指標分為四大類18條。其中,在風險管理能力方面,主要根據公司治理、內部控制、資本管理、業務管理、客戶管理、信息技術管理等6類評價;在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方面,按照“保險+期貨”業務規模、機構客戶日均持倉和其他認可的內容來評價;在市場競爭力方面,主要根據業務規模、成本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等六方面進行評價;在持續合規狀況方面,則是主要根據違規行為、自律組織采取的紀律處分,以及監管措施、行政處罰等進行評價。
“5類11個級別的評級要求,在措辭方面也有很大區別。”王駿補充表示,例如A類評級要求“能夠較好控制業務風險”;B類要求“能夠控制業務風險”;C類要求“風險管理能力與業務規?;酒ヅ?rdquo;;D類則是“潛在風險可能超過公司可承受范圍”;E類評級為“潛在風險已經變為現實風險,已被采取風險處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