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通擁擠的首都新德里市中心出發,驅車一小時可達到位于新德里東南郊的新興城市——諾伊達。作為印度“德里孟買工業走廊計劃”的一個關鍵點,這里正發展成為印度下一個手機制造聚落。
三星去年宣布在諾伊達投資約合47億元人民幣擴建其在全球規模最大的手機工廠;OPPO斥資22億元人民幣在大諾伊達地區置地建設新的印度總部;vivo則宣布將投資超過約40億元人民幣在大諾伊達建造新的工廠,使其印度制造基地變得與中國工廠一樣大。
IBM、三星、中國手機品牌OPPO、vivo、印度當地手機品牌LAVA和支付之王PayTM都在此區設印度總部。
諾伊達還有聚集了小米、傳音等品牌的OEM工廠,以及圍繞這些手機大廠的上游供應鏈,其中不乏A股上市公司,如航天科技(14.78 +1.58%,診股)、瀛通通訊(25.65 -0.77%,診股)、合力泰(7.38 -0.14%,診股)、長盈精密(13.37 +0.30%,診股)、裕同科技(57.72 +0.84%,診股)、欣旺達(11.90 -2.30%,診股)等公司。在諾伊達地區之外,TCL、京東方A(4.01 +2.04%,診股)等也在印度建設廠區。
目前中國手機品牌已經在印度拿下50%以上市場,對拿下更多的市場份額勢在必得。但如果想要在印度獲得長期發展,必須要滿足產品在印度生產。
2016年印度總理莫迪提出“印度制造”計劃之后,印度對智能手機零部件漸次加征關稅,在印度建廠是維持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
關稅倒逼供應鏈進入印度
給小米手機和傳音手機部分產品做OEM代工的海派科技,是中國手機產業鏈向印度發展的行業中的一個典型公司。
海派科技是小米重要的OEM合作企業之一。2016年8月海派科技在印度注冊建廠投資約1個多億,當前每月生產約100萬臺手機。海派科技已經在籌備建設二期工廠,承租了百米之內OPPO轉移之前留下的廠房,新廠房建設完成后,每月將可以生產約280萬部智能手機。
2017年,海派科技被A股上市公司航天科技并購,成為航天系的一員。海派科技印度負責人張求生表示,海派科技進入印度市場一方面是戰略布局,另一方面也是滿足客戶要求的考慮。
2016年開始,印度總理莫迪推出了所謂的分階段制造計劃,希望利用印度巨大的智能手機市場推動本土生產。該生產計劃不僅包括對手機征收關稅,還包括對手機充電器、電池、耳機和已經預裝印刷電路板的零部件征收關稅。整機稅收達到20%,SKD(半散件)關稅在5%—15%不等。
對競爭激烈利潤率較低的行業來說,承受關稅意味著利潤被蠶食或喪失價格競爭力。“手機行業利潤微薄、價格競爭激烈,沒有企業愿意扛著關稅參與競爭。蘋果的生產不在印度,所以iphone的價格全球最高,蘋果印度市場份額在2018年已經下滑到只有約1%左右。”一位行業人士介紹。
為了避免這些成本,中國智能手機廠商不斷擴大在印度的生產能力。品牌商不斷“催促”其在國內的上有供應商赴印度建廠。“光是今年,傳音、小米、OPPO就組織幾波上游供應商組團來印度考察市場,傳音年后已經組隊三次來了印度。”正籌備在印度成立“印度中資手機行業協會”的楊述成對記者表示。他所供職的單位,也看中了印度市場的發展機會。
海派科技是較早進入印度的代工廠之一,張求生不斷見到前往印度考察的中資考察團,前來詢問在印度辦廠的經驗。
在他看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手機品牌商希望供應鏈企業到印度建廠,一方面是關稅政策影響,另一方面是產品競爭加速對制造的時間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前,印度沒有手機制造業基礎,制造需要的散料都需要從中國用飛機空運到印度。“船運的時間太長,根本等不及。”張求生說。
他介紹說,諾伊達地區最早是OPPO、vivo前來建廠,后來帶來數據線、充電器等供應商建廠,逐漸有了更多的代工廠以及供應鏈企業,慢慢形成了手機的產業基地。并沒有因為印度政府的引導,是自發形成的集群。
小米供應商合力泰已經承諾未來三年在印度大諾伊達地區投資約2億美元,并于2019年初啟動生產。
還有更多的供應鏈企業在諾伊達集群建廠,小米印度首席運營官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該公司將在印度生產相機、觸摸屏模塊和指紋傳感器等組件。
手把手教會印度制造
印度軟件產業發達,但工業制造業基礎較薄弱,尤其在手機制造領域,此前印度本土的智能手機品牌多依靠中國OEM公司的支撐。中國企業在印度設廠也在一步步帶動印度本土工業制造。
在海派科技工廠流水線,裝備了與中國手機制造產線一樣的SMT設備產線,區別之處可能在于,中國工廠有更多的自動化設備,印度工廠則用了更多的勞動力。
勞動力成本低是印度制造的優勢,海派流水線的印度工人包含公積金和社保的稅前月薪11056盧比(約1650元人民幣)
,人均加班費約300到400元每月,而且招工容易。“”張求生說。
印度人喜歡自由,工作起來比較生產效率要比中國員工差一些,海派工廠在2016年剛投產時,印度工廠的生產效率只有中國的60%,現在逐漸上升到約80%到90%。
在海派的車間,技術程度較高的SMT等設備操作還是中國工人。“技術工作要靠中國工人手把給教會印度本地工人”。他介紹說,
但是人口因素之外,印度制造其他生產資料并無優勢。比如廠房月租金每平方米約30元,水平幾乎與深圳工廠相當;工業用電采用階梯收費,峰值約0.9元每度,與廣東地區差別不大,但是印度停電情況時有發生。
印度電力設施就像90年代的觀瀾,夏季用電高峰期,每天斷電十幾次都是常有現象,廠房必須配備備用發電機,不然無法開工。印度的工人管理難度很大,經常出現曠工的現象,生產效率較低。
瀛通通訊印度工廠負責人邱斌對e公司記者表示:“”
我們走訪獲悉,因為印度市場改在快速發展,海派科技、瀛通通訊這樣的上游工廠主營業務能較保持穩定利潤率,甚至比中國工廠利潤率略高,現在還處在不斷投資狀態,投入新的廠房、設備,試圖在印度高速增長的手機市場拿下份額。
張求生認為在印度置辦工廠,最大的問題還是印度的關稅政策變化太快,海關報關需要不停的變。印度素以監管嚴厲和產業戰略多變著稱,張求生說,要推動印度制造,印度還需要穩定和更有利于商業的政策體系。
中國制造在印度,事實上并沒有享受到印度的政策支持,更多的是產業集聚效應。在印度投資也找不到低成本的融資渠道,商業貸款利息約在10%左右,近乎與國內的消費貸款利率水平相當。
楊述成說,在印度的中資企業也開始形成集群,比如OPPO、vivo、TCL開始建設產業園,更多的企業形成產業合力,在未來與印度政府政策談判商或更有籌碼。
千元機大戰
2018年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423億部,同比增長14.5%,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換機周期縮減到27個月,是全球少有換機周期縮短的大國市場。而保持高增速的印度市場,在2019年競爭更加激烈了。
今年一開年,在印度的智能市場已經有點瘋狂了。
“”中國智能手機品牌Realme在印度的中國員工沈文翰對e公司記者表示。在過去的一個多月時間,圍繞2000元以下的市場,有五、六個品牌連續發布產品。
印度人均GDP約為中國的五分之一,消費者對手機價格敏感,印度市場150美元以下手機出貨量占到43%,150美元至250美元價格段手機出貨量占到45%,中低端價位的智能手機成為主要競爭市場。
因為產品售價較高,去年從市場第一跌落的三星,在明顯有備而來。在1月28日,三星發布了對抗小米等中國手機的M10、M20系列;到2月份又發布M30,三款機型售價均在2000元人民幣以下;到3月1日,三星發布A系列,售價在800元以下。
2月28號,小米發布約999元人民幣起價的紅米note7系列。緊接著,3月5日,Realme發布售價約850元的Realme3。價格可能還要繼續降低,據悉,小米近期在印度還醞釀將發布一款售價300到400元左右的入門級的智能手機。
Realme是OPPO在2018年專門針對印度和東南亞市場成立的子品牌,已經成為在印度的中國手機軍團中快速上升的一支。在OPPO制造工廠的支持下,去年5月進入印度市場的Realme,到今年2月底在印度銷量超過500萬部。在2018年的第四季度,其印度的市場份額達到了8%,排名第四。他們最直接的對手就是小米的子品牌紅米。
中國品牌在印度競爭有多激烈。沈文翰介紹說,2018年發生過一件讓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在一個新品牌新成立的體驗店門前,另一家中國品牌前來拉出品牌廣告,并給圍觀的群眾發送計算器,讓印度消費者來對比價格,有些貼身肉搏的意味。
功能機市場,同樣面臨變局。印度品牌JIO近期通過配合運營商辦理套餐免費贈送功能手機的策略,提升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傳音等旗下品牌面臨本土的競爭。
搶占線下渠道 門頭廣告位炒到200萬
市場競爭也是資源競爭,當印度的電商渠道出貨量占比達到頂峰,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開始搶占線下零售資源。
線下零售在印度是一個很大的細分市場,近40%的線下市場集中在農村地區,所有這些都將增加我們的線下銷售,到明年年底,將占到公司營收的50%。
小米計劃到2019年年底,將把其印度門店數量增加10倍,將把在印度的零售店從500家增加到5000家,并且渠道將下沉到印度鄉鎮。小米印度副總裁馬努·賈恩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后發而至的Realme線下戰略更快,沈文翰介紹,他們計劃每個季度在印度拓展50個城市的線下零售店,2019年底計劃開啟2萬個門店,這其中也包括第三方合作的門店。截至今年三月份,他們的零售店已經拓展到印度的35個一線、二線的城市,開業了3000個門店。
走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街道,無論是街頭門店還是電子賣場、百貨市場,都能看到來自中國的OPPO、vivo、小米、榮耀等品牌廣告牌露出。
一個位置稍好的店鋪門頭廣告費要100萬到200萬一年,稍微差一些地方,門口廣告租金也在幾十萬上下。
中國品牌對線下門店廣告位的爭奪也表現的非常闊氣。 “”有一位從深圳到印度開展渠道經營的從業人士對記者表示。
中國企業在印度稱霸,在品牌投入上也十分驚人,投入最大的可能是OPPO和vivo,他們的印度市場品牌投入模式類似耕耘多年的三星。2017年6月,vivo續約贊助印度板球超級聯賽,以5年3.3億美金的價格續約到2022年。為取得印度板球超級聯賽,vivo擊敗了前來競標的可口可樂。而2017年3月,OPPO買下印度板球隊未來5年的冠名權,據《國際財經時報》報道,OPPO的冠名費高達107.9億盧比(約合11.2億元人民幣)。
OPPO和vivo在產品保持中高端產品定位,尚能存在一定利潤空間。而相當大部分的中國手機產品,尤其是千元機產品在印度市場利潤極低。
據一位接受記者采訪中國手機品牌印度地區負責人表示:“我們的千元機產品目前還不賺錢,估計友商也沒有多少利潤,這里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如何要先建立品牌,搶占下市場資源,盈利就是后面的事情了。”
一加在印度市場擊敗蘋果三星
印度作為一個尚在早期、充滿活力的市場,有吸引力的一處就是常在上演超乎預期的戲碼。在全球高端手機市場占得第一、第二位置的三星和蘋果,在印度市場卻被逆襲,來自中國市場的優等生華為在印度表現也差強人意。
2018年,劉作虎領導的沉穩含蓄手機品牌一加,卻在印度市場擊敗了蘋果和三星,取得了3000元以上高端手機市場的第一名。創業明星擊敗巨頭總是引發好奇心的事情,尤其在充滿潛力、代表未來的印度。
如何在一個低端機占據主流的市場做好了高端機,如何在看似紅海的市場做出了藍海?在印度新德里,一加創始人劉作虎、一加印度CEO Vikas向我們介紹了一加在印度的成長軌跡,并講述了一加在印度眼下的運作。同時,e公司記者走訪印度主要渠道商驗證,這家品牌在一步一步夯實競爭力,同時也在面臨新的挑戰。
連續三季度奪冠
在印度新德里最大的賣場之一“Mall of India”,印度高端的電子連鎖店CROMA(類似于中國的順電)的印度導購員向e公司的記者介紹,在30000盧比(約合人民幣3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機產品主要有三星、蘋果、一加、谷歌手機等,一加的產品最受歡迎。
一加每個月可以銷售約200部,三星大概170部,蘋果非常少因為它的價格太高了。
“”這位導購員表示。以一個消費者的角色去理解,這種局面并不夸張,直觀上對比柜臺上陳列的一加最新產品和蘋果的幾代產品,一加價格至少要低一半左右,但是配置上有更大屏幕,以及指紋識別這種領先的技術應用,更像是新一代的電子產品。
在CROMA這樣的零售店能夠獲得認可,是一加在印度市場取得的新的進步,線下渠道是一加剛剛發力的新戰場,也是三星、OPPO、vivo、摩托羅拉等已經建立廣泛品牌認知的企業的主戰場。而一加此前在印度的主戰場是電商。
憑借在電商渠道的暢銷,一加在印度出貨量超過了三星和蘋果。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發布的2018年印度Q4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報告。在印度3萬盧比(約合人民幣3000元)以上價位段的高端手機中,一加以36%的市場份額獲得排名第一,而蘋果、三星分別以30%、26%的份額位居第二、第三。根據該機構報告,一加已經連續三季取得印度市場高端機占有率第一。
如何獲勝?
能在印度市場占的一席之地,是4年前劉作虎想不到的事。
劉作虎說,2014年一加發布首款智能手機的時候,印度并不是這家創業公司起初瞄準的市場,在印度市場的收獲有賴于此前在美國歐洲打下的品牌基礎,一加手機在美國發布之后,印度市場有幾千個用戶從美國購買一加手機。這讓他意識到印度可能是重要市場。
2014年12月,一加進入印度市場,但不是單打獨斗。他們策略上選擇成本低、效率高的電商渠道,并與同樣剛剛布局印度市場的電商平臺亞馬遜達成獨供合作,借力亞馬遜在印度沖擊市場的營銷攻勢,一加在印度建立影響力。當前,亞馬遜在印度的整體市場份額占到印度電商的約30%,而一加占到亞馬遜高端智能手機80%到90%的份額。
一加印度CEO Vikas認為,一加手機為班加羅爾和孟買的企業家以及年輕人提供了購買高端手機的好選擇,同時在價格上更契合他們需求。在過去四年里,一加手機在印度市場的發展的迅速而穩定,印度已經是一加最大市場之一。
劉作虎向總結了一加在印度表現表示,一加進入印度時正是功能機轉向智能手機的關鍵時點,同時抓住了印度電商從2014年開始快速發展的機會,用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覆蓋了更多用戶。而在主觀方面,因為堅持做高端手機形成了高端品牌形象,此外,一加打造的國際化的社區文化形成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一加擁有一個國際化的社區,全球將近兩百個國家的用戶都在同一個社區里互動,里面超過30%都是印度用戶,我們真正聽取了用戶的聲音。
“”劉作虎說。
印度是中低端手機為主的國家,但市場也在發生變形。在強勁促銷和市場激烈競爭的推動下,低端產品在出貨量和零售量的份額上都被中端產品蠶食,高端市場也在快速增長。
Counterpoint報告稱,400美元至600美元價格區間的智能手機,占到印度地區智能手機總銷量的3%,成為2018年第四季度增長最快的區間。同時在一加增長的推動下,這一價格區間的銷售額占印度地區智能手機市場總額的9%。高端市場的空間,是一加印度未來的機會。
印度設立第二總部
目前,一加在全球有1200人左右,在印度團隊從最初的15個人發展到目前的約200人。一加印度公司總經理維卡斯是典型的印度高材生,他本科畢業于印度最好的理工大學印度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后又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他在2014年加入一加,他本人以及部分員工獲得了一加的股票激勵。
維卡斯表示,一加在進入印度市場之初,沒想到會獲得太大成功,計劃慢慢扎根、發展,結果市場發展速度超出預期。他認為印度高端手機只占整個手機行業市場的3%。而從全球來看,高端市場(400美金以上)應該占到整體40-50%的比例,未來市場空間足夠大。而且速度很快,維卡斯表示,印度高端市場的發展相比整體市場是要快三倍左右。
一加在印度獲得更大市場蛋糕的方式是進入線下渠道。“在印度幾千塊錢也是很大的支出,消費者會想到店里親自看一下。”劉作虎介紹,一加目前在印度的大城市擁有23家線下零售點,但是目前已經開始通過進駐到印度最大的兩家渠道商Reliance和Croma加速布局,此外還在小型的線下商店鋪貨,他們能夠把手機擴展到更多的印度城市。
劉作虎希望能夠繼續在深度扎根。”三年前來到印度的時候,我突發感慨想到,既然做一個市場就必須愛這個市場,來到這個國家一定要發自內心地去愛這個國家。”眼下,他正著手在印度成立第二總部,讓印度的業務變成一個獨立中心,讓完全本地化的團隊來支持印度的運營。當前已經加大投入,比如近期在通信企業集中的海得拉巴建立100人規模的印度研發中心。
一加希望在印度市場長遠布局,當前他們已經與印度所有的運營商建立起合作關系,當5G的基礎設施準備好之后,很有希望成為在印度首推5G智能手機的品牌。
當然,一加的策略可能也會面臨挑戰。比如在印度政府醞釀改變電商平臺與產品獨家合作的方式,以防止平臺壟斷資源。此外,許多中國的品牌在印度采取降價的手段來進行競爭。
劉作虎說,一加的策略是集中注意力做高端產品,現在的盈利模式非常健康,不需要考慮成本以及與經銷商的關系、市場推廣等問題只需要專注產品。
他認為,印度高端手機市場增長潛力很大,雖然目前整體量還不大,但是只要維持高端手機市場這個最好的選擇并占領用戶心智,等高端手機市場規模“起來”,甚至有達到幾千萬臺的可能性。
“但這是在五年后,還是十年后,還不知道。”他說道。
記者觀察:中國手機產業在印度的“黃金年代”
在中國市場出現下滑的時候,中國智能手機廠商正在印度迎來“黃金時代”。
IDC數據顯示,2018 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較2017年下滑10.5%,而印度市場同比增長14.5%。
在擁有約13億人口的印度,智能手機覆蓋率尚不足一半,6成左右人口仍在使用功能手機;在人口結構上,近一半印度人口年齡在25歲以下,購買潛力較大;而本土智能手機制造加工能力較弱,中資、韓資企業在印度具有競爭優勢。
參照孫正義提出的“時間機器”理論,手機品牌從中國進軍印度,如同乘坐時間機器回到五、六年前剛剛向智能手機時代啟動轉型的中國,市場廣闊大有可為,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拓展速度亦是驚人的。
在2015年之前,印度的本土品牌Micromax、Itel等曾依靠中國代工廠扶持,在本土市場稱霸,然而這種局面似乎一去不復返。當前的印度,小米、OPPO、vivo、傳音、Realme、一加、聯想旗下摩托羅拉等品牌在印度占據過半份額,除三星尚在隊伍前列,中國品牌幾無對手。
報告顯示,小米在2018年在印度拿下28%市場份額,超過了三星的24%,1年前小米市場份額僅為19%。2018年印度市場前五大智能手機品牌中還包括vivo(市場占比10%)、OPPO(市場占比8%)和本土品牌Micromax(市場占比5%)。前五名之外的“其他”品牌市場份額由2017年的34%減少至2018年的25%。
其他中國品牌也在快速增長,印度市場上增長最快的智能手機品牌,排在前三位的是傳音的兩子品牌Tecno(同比增長221%)和infinix(同比增長146%),榮耀(同比增長183%)。在3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場上,一加手機連續三個季度擊敗三星和蘋果,占的一席之地。
趨勢上看,中國品牌在印度市場份額還會逐漸增多,但誰執牛耳尚無定論,在印度市場,三星已經擺好低價產品的彈藥展開反撲,與小米決戰印度市場主導權。OPPO子品牌Realme也發起性價比攻勢,華為也蓄勢在印度市場拿到更多份額。
讓筆者印象深刻的,中國的手機制造業在印度迅速落地。印度總理莫迪在2016年提出“印度制造”計劃已經奏效,當前整機進口到印度關稅約20%左右,屏幕、充電器模組零部開始漸次征收關稅,2016年開始手機企業帶著供應鏈企業一起落地到印度生產、組裝,目前已經蔚然可觀。
OPPO、vivo、富士康、偉創力、航天科技等在印度的制造工廠,以及這些手機品牌的上游,包括華星光電、合力泰、航天科技、欣旺達等數十家產業鏈公司落地到印度。中國員工給在手把手教會印度本地員工使用貼片設備等,經過完整工序完成手機制造。
中國企業奔赴印度的速度還在加快,2019年以來、傳音、小米、OPPO輪番組織國內的供應商到印度考察市場,預計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印度落地。
印度市場會取代中國成為智能手機的制造工廠嗎?短時間里可能不會出現。中國企業赴印度投資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規避關稅,企業投資也有試水心態。從印度工業基礎設施以及多變的政策等因素來看,還缺乏對中國企業制造轉移的吸引力,印度的宗教、種姓文化也在影響勞工關系,不過工業化的推進也在改造印度的社會風氣,未來數年,印度制造業的勞動力優勢可能會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