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信息化浪潮下,網民首次觸網年齡明顯提前,青少年沉迷手機游戲荒廢學業、未成年人利用大人的手機充值玩游戲等事件頻出。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成為社會共識。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有建議提出盡快開展相關立法調查和研究,盡快對網絡游戲的規范管理出臺專門法律,盡快推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發布實施。(《中國青年報》3月18日)
加快監管立法步伐,這的確是個好主意。法律就是社會的減震器,針對社會的新情況新問題,加以規范和制約,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從現狀來看,的確到了加強監管立法的關鍵節點。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中國青少年網絡游戲用戶規模大致呈逐年增長趨勢,青少年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1.91億人,占青少年網民的66.5%。數據反映了普遍的青少年沉迷游戲現象,很多孩子陷入網絡游戲中不能自拔,由此引發的極端案件更不在少數。
比如,2018年12月31日傍晚,湖南衡南縣三塘鎮13歲男孩羅某涉嫌將父母錘殺之后逃離,被警方在云南大理抓獲。據媒體報道,羅某姐姐稱,“小羅愛上網,曾因多次偷拿家里的錢與家人發生口角”,偷過家里2萬元用于“上網和講排場”;羅某之所以用鐵錘打死了母親和父親,“原因是向母親要錢上網,沒要到”。
翻看報道,類似沉迷網絡的事件并不鮮見。如何才能防止青少年沉迷網絡?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區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廣東已在全省開展少年兒童網絡素養教育“雙進”(進校園、家庭)活動,以“做好網民”為主題的《媒介素養》被列入省地方課程教材,等等。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舉措的出臺,還局限于個別地區。全國人大代表魯曼經過調研發現,目前一些游戲設置的防沉迷措施并沒有像設定的那樣,發揮“防火墻”的功能,“絕大多數青少年玩家仍可通過借用親人信息、購買他人身份信息注冊和登錄游戲,繞過防沉迷系統”。一些地方教育部門采取的相關措施,并沒有得到國家層面的認可與推行,效力還很有限。
誠然,對于保護未成年人,確保網絡安全,我國不乏相關立法。如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國家采取措施,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國家鼓勵研究開發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產品,推廣用于阻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新技術”。國家出臺的《關于嚴格規范網絡游戲市場管理的意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等規范性文件,也要求“控制電子產品使用”“實施網絡游戲總量調控”“重拳整治網絡空間秩序”“規范青少年網絡使用”等,但總的來看,還缺乏一部統一規范的法律法規。
從這個意義上看,代表委員們所提到的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建言,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當然,法律也不是靈丹妙藥。防止青少年沉迷網絡,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技術上的與時俱進,也需要立法上的快步跟進,既需要公眾素質的全面提升,也需要文化上的持續浸潤。正視青少年網絡用戶的逐年增長,正視伴隨的社會亂象,在立法等方面“亡羊補牢”,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青少年,保護國家和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