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科技部網站公開發布《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結果的通知》(簡稱《通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哈爾濱工業大學等26個單位的考核結果較差,不僅是開放共享情況較差,存在重視不夠、統籌管理不力、通用儀器利用效率低等不足,個別單位還存在閑置浪費嚴重、提交數據嚴重不實等問題。
此次共有21個部門373家單位參加評價考核,涉及原值50萬元以上科研儀器共計3.4萬臺(套),其中原值500萬元以上的1173臺(套),重大科研基礎設施76個,涵蓋天文、高能物理及科考船等多個領域。
限期一年整改 不到位將核減購置經費
“按照《國務院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簡稱《意見》)有關規定,對考核結果優秀和良好的單位予以表揚,并給予后補助經費獎勵。”科技部基礎司條件平臺處負責人任家榮說,對考核結果較差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要求限期一年整改,一年后整改不到位的,將核減相應儀器設備購置經費。
《通知》指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單晶衍射儀等3臺(套),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的單分子實時遺傳分析系統等8臺(套),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小動物光聲成像系統等3臺(套)近5年內購置的科研儀器,閑置浪費比較嚴重,相應主管部門要按照相關規定,督促3個單位對這些儀器實施無償劃撥。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等41個單位管理制度規范,科研儀器設備運行使用效率高,對外開放共享成效明顯,考核結果為優秀;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等60個單位考核結果良好;長安大學等246個單位達到開放共享的基本要求,考核結果合格。
“總體而言,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利用水平持續提升,支持科技創新作用日益顯現。”任家榮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各部門層面來看,中科院所屬科研院所運行機時比較飽滿。從科研儀器的類別來看,核磁共振儀器、質譜儀、色譜儀及各類顯微鏡等分析儀器使用率較高。如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600MHz固體核磁共振譜儀等儀器,年有效運行機時均在8000小時以上,基本實現全年滿負荷運轉。
“重物輕人” 一名技術人員負責60臺儀器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通過評價考核,發現部分單位儀器分散化、個人化的情況依然存在,部分單位閑置浪費現象嚴重。
“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雖然建立了公共儀器平臺和儀器管理信息系統,但仍有不少科研儀器還分散在個別課題組或個人手中,單位對其缺乏約束。”任家榮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本次考核中還有不少近三年新購置的通用儀器,全年使用機時少于200小時。
“某實驗室有近千萬元的儀器,其中有些儀器樣品室里落滿灰塵,明顯長期沒有使用,還有一些嶄新的科研儀器設備尚未開封。”任家榮說,值得關注的是,實驗技術支撐隊伍薄弱,“重物輕人”的現象并未得到改觀。相當多的單位對實驗技術人員支撐科技創新的作用認識不夠,實驗技術人員數量明顯不足,結構也不合理,無法實現對儀器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此前,評價考核工作調研發現,某單位一位實驗技術人員同時負責60臺科研儀器,只能做到開關機管理。還有些單位由于缺少專職實驗技術人員,造成儀器故障率高,有的儀器使用2到3年就處于損壞閑置狀態。(記者 劉垠)
標簽: 科研儀器閑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