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對于不少瞪羚企業來說,即便已經跨越多道技術關口,成功將實驗室科研成果轉化為商業化產品,但它們往往因為應收賬款賬期拉長,“連環欠”現象較為突出,企業現金流壓力較大,生存和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同一層樓的同一片區域,一側的辦公人員在伏案工作,另一側的技術工人則在組裝海上風電變壓器智能控保柜……12月13日,記者走進北京博陽慧源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躍然眼前。
“辦公區域和生產區域緣何在一起?”記者好奇問道。
“由于訂單太多,我們不得不把辦公區的三分之一騰出來變成生產車間。”見記者滿臉疑惑,公司聯合創始人、總經理李繼晟解釋,隨著公司業務擴張,現有廠房已無法滿足公司日益增長的生產需求。無奈之下,只能把生產區域與辦公區域有機融合在一起。
成立于2017年的北京博陽慧源電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風力、光伏等新能源發電以及智能配用電領域的高新企業,于2021年被認定為北京中關村瞪羚企業。
“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但因為‘活錢’不多,企業又不敢發展太快,一旦資金鏈斷了,后果將不堪設想。如果發展太慢,又怕產品被模仿、被剽竊。”對于李繼晟來說,如何讓公司這顆小樹苗茁壯成長是他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
新能源發電是一個備受關注、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這家企業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能力,產品的市場需求也在持續增長,但“現金流之困”卻成了其快速成長路上的“攔路虎”。
小設備的大價值
記者在該公司的生產車間看到,一臺海上風電變壓器智能控保柜的體積與臺式電腦主機相差無幾,但厚度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
“不要小看這個小箱子,它的關鍵技術均屬于全球首創,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已達60%,并已成功銷往國際市場。”公司副總經理常亮臉上滿是自豪。
近年來,隨著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加快,新能源發電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太陽能到風能再到地熱能,每一種新興能源形式都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廣泛的應用前景,這也給博陽慧源帶來了巨大商機。
記者了解到,從2019年第一臺產品下線,博陽慧源已經連續5年實現營收翻番,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成長為行業“佼佼者”“領跑者”。
近年來,該公司始終致力于電力系統保護和控制的技術研究、產品開發、生產銷售,相繼推出了包括電力自動化保護控制設備、智能化開關及監測設備等60多種智能化產品,且全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廣泛應用于全國各地的電力企業。
“通俗來講,這些智能化產品是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傳感器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與輸配電路、升壓站等電力基礎設施進行融合,及時發現、預見可能發生的故障,并快速隔離故障,進而完成線路自我恢復。”常亮告訴記者,這些智能化產品大大提高了電力設備的使用效率,實現了信息的高度集成、共享與利用,為客戶提供了精細化產品解決方案及技術服務。
發展路上的“攔路虎”
2019年冬天,博陽慧源研發出來的第一批產品剛剛投入市場,就廣受業內好評,訂單如雪花般飛來。
產品銷路不愁,企業發展也有了“底氣”。然而,當雄心勃勃的博陽慧源準備邁向新的發展階段,卻遇到一個現實難題——錢不夠了。
電力行業是技術門檻較高且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行業。從技術研發到設備采購,從生產運營到市場拓展,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當時,產品的銷售對象主要是施工企業,而工程項目的建設周期比較長,資金回流周期也長,很多施工企業會選用承兌匯票這種‘白條模式’作為付款方式結算貨款。”李繼晟說,“企業所有的資金都投在第一批產品的研發生產上,收回的卻是一張張承兌匯票,需要一年半載之后才能夠變現,也就是說,我們手上真正能動用的錢并不多。”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李繼晟坦言,“那是一段難熬的日子。”
事實上,瞪羚企業的資金難題是一個普遍存在且備受關注的問題,尤其對于科技類中小企業來說,即便已經跨越多道技術關口,成功將實驗室科研成果轉化為商業化產品,但它們往往因為應收賬款賬期拉長,“連環欠”現象較為突出,企業現金流壓力較大,無法輕盈奔跑,生存和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另外,瞪羚企業資產規模較小,加之缺乏穩定的盈利模式,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面對這類企業的貸款需求時,也往往持審慎態度。
期待開辟融資新通道
“雖然公司的各項經營指標都不差,這幾年的營收規模也快速增長,但因為資金回籠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加之長期保持高強度研發投入,上一年盈利的錢,還是無法填補下一年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李繼晟說。
流動資金好比企業生命體中的新鮮血液。相較于一些大企業、老企業,很多瞪羚企業的資金實力相對薄弱,資金流動并不順暢。
為了突破資金困境,和大部分瞪羚企業一樣,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的博陽慧源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企業投入大量人力、財力把產品研發出來,并得到市場認可,如果無法給研發員工提供相匹配的薪酬待遇,就會給其他企業可乘之機,整個科研團隊都可能被挖走。”李繼晟說,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企業開始以股權激勵的方式留住核心研發團隊,充分調動公司核心團隊的工作積極性,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與此同時,公司也在想方設法緩解資金壓力。他們持續創新產品與服務,加速拓展市場,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吸引更多客戶,增加銷售收入,拓寬盈利渠道和資金來源。
“更重要的是,企業樹立了‘成本制勝’的理念,通過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優化生產流程,提高了運營效率,不斷探索出開源節流、降本增效的新途徑。”李繼晟說。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注重引導金融資源向科技型企業精準配置,加大對中小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支持與獎勵,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降本、提質、增效,破解“成長的煩惱”。
“政策驅動對瞪羚企業的高成長性至關重要,我們期待能夠繼續出臺更多有利于瞪羚企業長遠發展的針對性政策舉措。”展望未來,李繼晟認為,要積極發揮省市創新創業股權投資基金和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基金對瞪羚企業的培育示范作用,加大對瞪羚企業在風險投資、貸款貼息、融資擔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探索形成支持瞪羚企業做大做強的金融支撐模式,合力破解企業融資難題,更好滿足瞪羚企業的發展需求。
另外,李繼晟建議,相關部門應制定更為優惠的稅收政策,增強政策精準性和針對性;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強化知識產權金融支持,構建從孵化培育、成長扶持到推動壯大的一整套培育體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