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創板公司為高管人員投保董責險的消息引發市場熱議。
從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對董責險的投保熱情來看,據《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統計,年內共有24家上市公司發布了董責險計劃投保公告或“接續”投保公告。從保費來看,24家上市公司投保董責險的普遍預算在20萬元至50萬元之間,保額普遍在3000萬元至1億元,最高可達2億元,保險期限均為1年。
據記者了解,包括今年計劃投保董責險的上市公司,以及去年投保今年仍在保障期的公司,目前A股3600余家上市公司中,董責險投保率不足10%。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我國董責險普及率低的根本原因是董事信托責任沒有很好地建立。信托責任落實比較好、法律比較健全國家的董責險投保率會比較高。
安達保險金融險部負責人周一芳認為,相較A股其他板塊,董責險在科創板更受歡迎,是因為科創板有多個風險點非常容易觸發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矛盾,更需要有保險公司的介入,通過董責險轉移企業未來面臨的訴訟風險。
24家A股公司投保董責險
近年來,由于高管說錯話、干錯事等錯誤或疏忽,造成上市公司股價下跌、聲譽受損的案件頻頻發生。
而董責險就是專門針對此類風險設計的保險,董責險的全名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公司賠償責任保險,是對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職員在行使其職責時所產生的錯誤或疏忽的不當行為進行賠償的保險。
董責險賠償責任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個人應承擔的責任及公司為個人責任進行的補償,另一部分是公司自身的責任。承保范圍包括庭外和解、判決或和解損失、律師費以及對于公司事務正式調查的抗辯費用。
正是基于上述兩大賠償責任,個別上市公司積極投保。比如格力地產公告提到,投保責任險是為降低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正常履行職責可能引致的風險以及引發法律責任所造成的損失,為其購買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責任保險,有利于保障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權益,促進責任人員更好地履行職責,促進公司發展。福耀玻璃也認為,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履職過程中可能因經營決策、 信息披露等原因而面臨經營管理風險和法律風險。
實際上,這一險種的核心其實是對公司的證券賠償責任的保障。并且,董監高責任險“專款專用”,即便公司出現資不抵債、無力償付的情況,董監高責任險保單可以作為可執行資產,用于賠償利益受損的股民,有利于保護股東利益。
綜合來看,目前A股市場上購買董監高責任險的公司主要是以下幾類:一是A股和H股兩地上市公司;二是公司治理較好的大型國企及金融機構;三是聘用了有海外背景高管的,或者有股東是外資背景,或有跨國業務的公司;四是科創板公司。
從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的投保情況來看,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共有24家上市公司發布了董責險投?;?ldquo;續接”投保(即前一年投保,第二年接著投保)計劃。
這24家公司分別為長城證券、萬和電氣、國投電力、英飛拓、華勝天成、中國鋁業、聯化科技、羅萊生活、深紡織A、中國外運、粵傳媒、博雅生物、中原特鋼、洛陽鉬業、光庫科技、神州高鐵、山東墨龍、福耀玻璃、巨石股份、易見股份、數知科技、東江環保、格力地產、常山北明。
數十萬元保費撬動上億元保額
從上市公司投保董責險的性價比來看,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目前上市公司投保董責險普遍預算在20萬元到100萬元之間,但保額需求在數千萬元到億元之間,保險杠桿效應明顯。此前已經投保董責險的公司保費對保額預算范圍也在這一對應區間,這說明,董責險數十萬元保費撬動了數千萬元到上億元的保障額。
例如,萬和電氣于2019年8月28日審議通過了《關于為公司董監高人員購買責任險的議案》,公司擬為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購買責任保險。賠償限額不超過人民幣1億元。保費支出不超過人民幣30萬元/年(具體以保險公司最終報價審批數據為準)。
再如,今年8月23日英飛拓審議通過了《關于購買董監高責任保險的議案》,公司擬為全體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購買責任保險,賠償限額為人民幣5000萬元;保費支出為不超過人民幣20萬元/年(具體以保險公司最終報價審批數據為準);保險期限為12個月。
中國外運則于5月份公告表示,公司繼續為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等購買責任險,累計賠償限額為1.5億元人民幣,保險費總額不超過22.5萬元人民幣,保險期限為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
聯化科技于2019年6月11日審議通過的《關于為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投保責任保險的議案》顯示,公司擬為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購買責任保險,保險費總額為每年20萬元人民幣左右。責任限額為每年2億元人民幣左右,保險期限為一年。
此外,為提高公司董監高的積極性,保障董監高的穩定,博雅生物今年公告稱,擬連續三年為全體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購買每年保額不超過1億元的責任保險。
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2018年,上市公司被投資者提起民事索賠事件有326件,索賠金額超過55億元,索賠人數超過75000人。從數量上看,索賠事件大概占A股上市公司總量的10%,已經不再是所謂的小概率事件;從金額上看,索賠金額從2013年的約10億元暴漲到2018年的55.4億元。
由此可見,董責險未來的市場空間較大,但緣何上市公司投保熱情不高呢?
除朱俊生分析的原因之外,業內人士還認為,目前該險種的風險轉移作用還沒有被上市公司普遍認可和信任。同時,對于這一投保率不足10%的險種,很多上市公司不認為有購買的必要。此外,上市公司被索賠的案例較少,有公司可能在連續投保幾年后,沒有發生過理賠,可能就會選擇不再續保。(蘇向杲)
標簽: 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