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報披露季以來,A股多家上市銀行2019年上半年業績快報陸續披露,作為少有的身披A+H股兩地上市銀行“黃金戰袍”的鄭州銀行,上半年凈利潤增幅僅4.54%,在目前已披露業績快報的十多家銀行中墊底,不良貸款率卻持續高企“遙遙領先”。
隨著鄭州銀行近年不良貸款率持續攀升、業績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撥備覆蓋率下滑、資本充足率收窄等風險隱患不斷加速暴露,A股H股股價更是雙雙創下新低。
對于鄭州銀行不良貸款率逐年攀升的原因,鄭州銀行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稱,該行主要客戶集中在中小微企業,河南省中小微企業占比較高,受宏觀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影響,河南省中小微企業發展面臨階段性困難,整體經營狀況不佳,企業經營風險向銀行傳導,河南銀行業整體不良率均處于上升趨勢;受地區傳導時序影響,信用風險正隨產業梯隊轉移至中部地區;監管政策調整,2018 年4季度監管要求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
不良率“遙遙領先”
據《華夏時報》記者統計,截至8月5日約有11家A股上市銀行已披露業績快報,這11家銀行分別為分別為成都銀行(601838.SH)、張家港行(002839.SZ)、鄭州銀行(002936.SZ,06196.HK)、長沙銀行(601577.SH)、杭州銀行(600926.SH)、寧波銀行(002142.SZ)、江蘇銀行(600919.SH)、西安銀行(600928.SH)、南京銀行(601009.SH)、上海銀行(601229.SH)、招商銀行(600036.SH)。
7月12日,鄭州銀行2019上半年業績預告數據顯示,該行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2.56億元,同比增長21.25%;撥備前利潤為45.61億元,同比增長22.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4.74億元,同比增長4.54%;不良貸款率為2.39%,較年初的2.47%小幅下降。
對于凈利潤增速等問題,鄭州銀行答復本報記者稱,根據監管2019年新要求,我行逐步將逾期6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貸款,不良貸款總額及貸款撥備計提數大幅度增加。2019年上半年,我行總體經營運行穩健,主要監管指標均符合監管要求,高質量發展開局良好。
《華夏時報》記者對比分析數據發現,鄭州銀行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的增速,較其上半年營業收入增速或撥備前利潤增速均存在較大差距。且在上述11家上市銀行中,其凈利潤增速處于最低水平,除鄭州銀行外其余10家銀行凈利潤均呈雙位數增長。
根據業績快報數據,11家銀行凈利潤增速由高到低分別為江蘇銀行27.29%、長沙銀行26.40%、杭州銀行20.21%、寧波銀行20.03%、成都銀行17.99%、南京銀行15.07%、張家港行15.05%、上海銀行14.32、招商銀行13.08%、西安銀行11.08%和鄭州銀行4.54%。
鄭州銀行雖凈利潤增速墊底,但不良貸款率卻“遙遙領先”,居于11家銀行首位。
11家銀行不良貸款率由高到低分別為鄭州銀行2.39%、成都銀行1.46%、張家港行1.43%、杭州銀行1.38%、江蘇銀行1.37%、長沙銀行1.29%、招商銀行1.24%、西安銀行1.19%、上海銀行1.18%、南京銀行0.89%和寧波銀行0.78%。
“鄭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遙遙領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其資產質量惡化,會給鄭州銀行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需要引起高度的關注。”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時表示。
近年來,在強監管、去杠桿的政策引導下,銀行業提升風險管理要求,加大了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從2018年起,鄭州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就已大幅低于全國城市商業銀行的平均水平。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鄭州銀行不良貸款率為2.47%,較全國城商行不良貸款率1.79%高出0.68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全國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88%,彼時鄭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46%。
值得注意的是,鄭州銀行在2015年香港上市以前,不良貸款率低至0.75%。上市以后,不良貸款率呈現逐年攀升的態勢,2014年至2018年,該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75%、1.10%、1.31%、1.50%和2.47%。
隨著鄭州銀行不良率持續高企及信用風險加速暴露,其撥備覆蓋率不斷下滑。2014年至2018年該行的撥備覆蓋率分別為301.66%、258.55%、237.38%、207.75%和154.84%,今年一季度該指標為157.31%,雖然滿足監管要求,但與監管標準150%僅差7.31%。
巨額融資“補血”
面對不良率攀升、資產質量惡化、業務規模不斷擴大與對資本的不斷消耗,近年來鄭州銀行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融資“補血”,但仍難以解渴。
自2015年赴港IPO融資48.15億元后,鄭州銀行2017年非公開發行優先股募集資金78.26億元。2018年,鄭州銀行又成功登陸A股,募集資金27.54億元,三次累計募集資金近154億元。
或得益于多次融資補血,鄭州銀行資本充足率有所回升,但隨著資產規模擴張及信用風險暴露對資本的繼續消耗,該指標又有所收窄。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鄭州銀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76%、13.53%和13.15%,2019年一季度該指標為13.17%,距監管最低標準10.5%相差2.67%;今年一季度鄭州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26%,距監管最低標準7.5%僅差0.76%。
對此,鄭州銀行答復本報記者稱,一是為增強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支持小微、民營企業發展,本行加大對當地信貸資源投放,貸款增長速度較快,使用部分資本,導致資本充足率指標有所收窄;二是2018年,本行順應監管要求,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回表,為提升風險抵補能力,我行加大撥備計提和核銷力度,導致內生核心一級資本補充能力有所下降。
或是A+H股上市并沒有能夠使面對資本金壓力的鄭州銀行得以解渴,A股上市不足10個月,其擬再次定增融資60億元。
7月17日,鄭州銀行公告稱,董事會于2019年7月16日決議批準向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其中包括鄭州控股、百瑞信托及國原貿易)以非公開發行方式發行不超過10億股A股,且募集資金不超過人民幣60億元,用以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雖然得到資本金補充或更利于鄭州銀行對信貸不良資產進行處理,然而發行普通股募集資本會攤薄盈利,企業過度融資問題亦會增大企業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一位不愿具名的專業人士表示,這更會直接影響銀行資產質量。
對于此次定向增發,鄭州銀行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稱,此次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是我行資本規劃的一部分,有助于持續提升我行資本充足率水平,進一步改善資本結構,促進我行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的提高,從而保證股東利益的實現。
“看不透”的增減持
一個“普通員工”購買自己公司股票或許未曾想到觸發信息披露規則,引起如此波瀾,然而在鄭州銀行就是這樣發生了。
相關信息顯示,2019年7月1日,鄭州銀行相關人員趙保軍以成交均價5.15元增持鄭州銀行A股股票2000股,共計1.03萬元,占總股本的0.0005‰。7月5日,趙保軍又以成交均價5.13元減持A股股票1000股。
鄭州銀行相關公告顯示,趙保軍與鄭州銀行監事趙麗娟系兄弟姐妹關系。對于上述兩起增減持事件,趙保軍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稱,其確實在鄭州銀行保衛處工作,是鄭州銀行監事趙麗娟的弟弟,未曾想到引起這么大“麻煩”。
而在港股,海通國際證券Haitong Securities Co.,Ltd.則出現了高價增持后又低價減持令投資者“看不懂”的現象,單算著1700萬股這一項投資,一進一出虧損約3200萬港元。
港交所權益資料顯示,5月28日海通國際證券以每股平均價4.7059港元增持鄭州銀行H股1700萬股,涉資約8000萬港元。增持后,海通國際證券的最新持股數目為1.45億股,持股比例由8.43%升至9.55%。
隨后海通國際證券又低價減持1700萬股,香港經濟通數據顯示,7月31日,海通國際減持鄭州銀行1700萬股,每股2.78港元。
除海通國際證券外,中信證券國際CITIC Securities Company Limited也對鄭州銀行H股進行兩次減持。鄭州銀行H股股權變動信息顯示,7月17日中信證券國際減持鄭州銀行4381.85萬股,8月1日又減持4797.52萬股。
對于海通國際證券、中信證券國際對鄭州銀行H股股權的增減持問題,鄭州銀行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稱,流通股票的交易是投資人基于自身投資需求和市場判斷自主做出的市場行為。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當觸發相應條件時,市場相關責任主體應當按照交易規則向香港交易所提交披露權益通知書。
《華夏時報》記者也就該問題分別向位于香港的海通國際證券、中信證券國際兩機構相關部門進行電子郵件核實和求證,截止發稿時未得到其正式回復。
鄭州銀行A股與H股股價近日雙雙下跌創新低。截至8月9日收盤,其H股收盤價為2.61元/股,此前的8月5日最低跌至2.55元/股,較H股招股價每股3.85元低三成左右。該行8月9日A股收盤價為4.67元/股,而此前的6日最低跌至4.60元/股,較A股招股價每股4.59元僅“一分之差”。(記者 王鑫)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