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眾多P2P平臺在2018年的夏天合唱了一曲“涼涼”。入夏以來,已有超過100家跑路、清盤或逾期,其中不乏百億級的大平臺。投資者人人自危,困惑情緒甚至在從業者這些局中人之間彌漫開來,隨著監管繼續從嚴、從緊,新一輪“大浪淘沙”仍在持續。在此之際,新華網財經部推出系列策劃《當網貸平臺撞上“雷七月”》,此篇為《那些出問題的P2P平臺究竟踩了什么雷?》。
自6月以來,P2P網貸行業就進入了多事之秋,7月,出問題的P2P平臺數量明顯增加。
據網貸之家8月1日發布的《P2P網貸行業2018年7月月報》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至1645家,相比6月底減少218家。據不完全統計,7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218家,其中問題平臺165家(提現困難143家、跑路19家、經偵介入3家),停業轉型平臺53家。
這些出問題的P2P平臺,究竟踩中了哪些雷導致狀況百出?綜合來看,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存在自融、假標、關聯擔保、活期、資金池等不合規行為。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協會副會長葉大清認為,這類型的平臺大概占問題平臺的80%,它們不能算是真正合規的P2P。
所謂“自融”,是指利用具有關聯關系的企業為自己或其他關聯方進行融資。隨著監管的不斷深入,自融行為越來越隱蔽,比如通過眾多殼公司借款,或虛構借款方。還有部分P2P平臺自融是為了填補借款人違約“窟窿”飲鴆止渴。還有的平臺,吸納資金太多而沒地方投,設置虛假標的,這算詐騙。
P2P平臺不應該直接接觸投資者與借款者資金,只在資金的調配及對接上擁有權限,不能直接涉及資金,沒有資金池。中金公司報告認為,當前上千家運營平臺中,仍有60%的平臺尚未完成銀行存管,即存在資金池和挪用資金的可能。2016年8月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當實行自身資金與出借人和借款人資金的隔離管理,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出借人與借款人的資金存管機構。
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潘功勝7月初曾明確指出,P2P是一個信息中介,不是信用中介。
第二,期限錯配致流動性壓力加大,資金鏈斷裂。
目前部分P2P平臺存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第十條第六項規定:網貸平臺不得將融資項目的期限進行拆分。但一些平臺為了滿足投資人偏愛短期投資理財的需求,將長期融資拆分成期限為1月、3月、6月、12月等短期理財產品。問題平臺的投資項目大多在12個月以下,且低于三個月的投資項目占比較高。
當投資者集中提現時,平臺自有資金無法兌付,造成資金鏈斷裂。尤其是最近,因為投資者信心發生波動,導致大量短期投資被撤回,平臺面臨巨大流動性危機。
第三,借款端逾期嚴重,部分借款人惡意拖欠。
受流動性收緊、投資下行、股市低迷等方面影響,借款人被動或主動逾期增多。
零壹智庫認為,網貸行業普遍實行剛性兌付,一些平臺為了維持投資人信心,選擇隱瞞逾期和壞賬,用自有資金或資金池墊付,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加之網貸平臺缺乏足夠有效合法的追債手段以震懾借款人,更加助長了部分借款人惡意拖欠行為。如果企業及關聯方借款過于集中,一旦逾期,平臺兌付壓力巨大,無力兌付時只好選擇清盤甚至跑路。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過去幾年網貸的行業規范沒有完全到位,陸續的清理整頓使得更多問題平臺暴露。
在當前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合規成本和運營成本上升,一些平臺不盈利,就會綜合考慮之后選擇退出,理性清盤。對于資金實力不足的平臺而言,退出周期可能會拉長至2-3年,中間變數較大。
中金公司在其最新報告中稱,預計P2P退潮或仍將持續2-3年,3年后正常運轉平臺預計不超過200家,僅為目前運營平臺數量的10%左右。
7月初,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工作要點中提出,P2P網絡借貸和網絡小貸領域清理整頓延長至2019年6月。潘功勝指出,將用1到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化解存量風險,消除風險隱患,同時初步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監管制度體系。各地要強化整治力度,引導機構無風險退出,開展行政處罰和刑事打擊,穩妥有序加速存量違法違規機構和業務活動退出。